体育·摔跤
我国一项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体育运动项目。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秦汉时期流传一种传说:距今约四千六百多年前,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发生战争,史称“涿鹿(现河北涿县)之战”,蚩尤部落头上戴着角,“以角抵人”,锐不可当。后来当地人流传一种头戴牛角、互相抵斗的游戏,叫“蚩尤戏”(《述异记》)。所以历史上把类似摔跤的格斗形式称“角力”、“角抵”、“角觝”,以后又有“相扑”、“手缚”、“捽胡”、“拍张”等等。“角力”从出现起就与战争和军事分不开。西周时期成为军中必习之艺。《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春秋战国时代,角力有较大发展,成为练武与娱乐相结合的项目。1955年在陕西长安县客省庄墓葬出土的一件战国透雕摔跤铜牌,为人们展示了当时民间的角力情景。铜牌上两名大汉赤裸上身,穿着长裤,弓身相抱,各伸一手搂对方的腰,一手扳对方的腿。背影是在树林中,身后各有一匹马。这类似北方流行的角力方式,表明摔跤已是当时较为普及的民间体育活动,这是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古代摔跤现象。
秦代 相扑漆画
秦朝时的角力活动开展较为广泛,各民族间的交往使得不同风格的角力方式得到了交流与融汇。此时期的“角力”改称为“角抵”,成为一种供宫廷欣赏的表演,称之为“角抵戏”,当时秦二世胡亥特别爱看角抵,经常在甘泉宫观看“角抵戏”,而且看戏时特别专心,谁也别想打扰他。《史记·李斯列传》谓秦二世“在甘泉方作角抵优俳之观”。到了西汉时期,角抵戏的内容不断增加,发展成融角力、杂技、歌舞、魔术等各种娱乐形式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表演。角力一项仍是颇受喜爱的一种表演,特别是汉哀帝对角力表演情有独钟(《汉书·哀帝纪》)。秦汉时代角力风格多样,后世的摔跤、相扑等都能在此时找到雏形。197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中木篦上的漆画《摔跤图》中的摔跤方式是无固定抱法,可采用击、打、摔、拿等动作手法,吉林集安洞沟出土的东汉时期的高句丽角力图则别具风格。图是在墓内主室右壁上:两名赤裸仅着短裤的角力者在大树下交首相搏,右侧一白发长髯老翁倚杖观看。虽然此图上人物穿着与凤凰山角力者基本一致,但所采用的是固定的搂抱方式,双方均用双手搂对方的腰,与后世的相扑的抱法完全一样。不同的角力方式不仅仅局限于民族间的交往,还有许多不同国家、不同流派也相互交流。晋武帝司马炎时,从西域来了一位精于摔跤的胡人,所向披靡,晋武帝广招勇士,最后招到勇力无比的庾东,与胡人激烈搏斗,将其摔死(《晋书·庾阐传》)。由于摔跤开展广泛,成为酒宴庆典、招待宾朋时的一项不可缺少的表演内容,南北朝时宫廷卫队中就出现了接受专门训练的“角抵队”。(《隋书·礼仪志七》)隋朝建国后,角抵大戏继续受到人们的喜爱。隋炀帝在位时(605~617)进而组织举办全国性角抵会演,虽有奢侈糜费,并以此向邻国使者宣扬声威,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隋代角抵戏的普及与发展。
角抵(东汉画像石)
东汉 角抵(汉唐壁画)
唐代以后,角抵从角抵大戏(百戏)中逐步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体育项目。唐代角抵的独立发展,是唐代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的一个折射。唐代角抵,又称角力、相扑;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又称之为手搏。唐代有专门从事角抵的专业队伍,有专供表演的“相扑朋”组织。晚唐的角抵高手蒙万赢就是在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3)选入相扑朋的,他在僖宗、昭宗二朝,累累供奉,受赐丰厚,是享有“万赢”称号的专业角抵名家。唐代的军队中也有角抵练兵,用来培养士兵的力量与勇气,许多士兵退伍后专门以角抵谋生。角抵在唐代仍作为宫廷宴飨时的助兴内容之一,在民间也广泛开展。据唐人张文规《吴兴杂录》记载:“七月中元节,俗好角力相扑。”浙中人李青洲,扬州人王愚子、谢建,江南人姚结耳等,都是十国时期江南地区的角抵名手(《角力记·考古》转引)。宋代人高承著有《事物纪原》上说:“角抵,今相扑也。”耐得翁《都城纪胜》说:“相扑、争交,谓之角抵之戏。”说明唐代的角抵到了宋代称为相扑。相扑在宋代是一种娱乐活动,受到统治阶级和人民的喜爱,它在朝廷宴会上可以表演;在城市瓦子中也可以表演。宋代的相扑与唐角抵相同,也是赤着上身扭摔,包括女子相扑也是赤着上身。《司马光文集·卷二十一·论上元令妇女相扑状》中说:“今月十八日,圣驾御宣德门,召诸色艺人,令各进技艺,赐与银绢,内有妇人相扑,亦被赏赍……今上有天子之尊,下有万民之众,后妃侍旁,令妇纵观,而使妇人裸戏于前,殆非所以隆礼法示四方也。”宋时相扑比赛不分重量等级,因此,身体高大就会大占便宜,当时有名的艺人在其艺名中就可看出其身体状况,如:撞倒山、宋金刚、倒提山、韩铜柱、武当山等等。当然只有体态庞大是不够用的,还要有许多方法和技巧,使用技巧取胜之人在其艺名中也可见端倪:周急快,王急快、董急快等等。所以当时相扑大致有体重型和敏捷型两种。当时比赛已有正式的规则,叫“社条”,其重要原则是双方公平比赛,不准施行不正当手段。在比赛中执行规则的裁判叫部署。部署在比赛前要向双方申明比赛规则。由于宋代社会喜爱相扑比赛,因此产生大批专业相扑艺人,一种是官方的,叫“内等子”,除了担任宴会表演外,还负责皇帝的警卫。民间的相扑艺人有自己的组织叫“角觝社”,多在瓦子勾栏中表演,艺人世代相传,以此为生。宋代有相扑专著问世,其中署名调露子的《角力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摔跤史书。
清 万树园摔跤图
角觝百戏图(后汉)
布达拉宫摔跤壁画
元代的摔跤与宋代的相扑在形式和方法上,已有许多不同,因为摔跤具有练武性质,所以是着装的。元代职业摔跤者称为“角觝者”;管理摔跤手的机构是“勇校署”。当时是从民族压迫政策出发,朝廷下令禁止其他民族开展这项活动。明昌四年三月,制定民习角觝、枪棒罪。(《金史·卷十·章宗本纪二》)“……习角觝之戏,学攻刺之术者,师弟子并杖七十七。”(《元史·卷一百五·刑法志四》)把摔跤和枪棒作为练武活动加以禁止,影响了摔跤广泛深入发展。明代沿用唐宋旧称,以摔跤为角抵,是作为娱乐活动中的一个项目。到了清朝,摔跤又重新兴起,但其形式已非宋代的相扑,而是元代的摔跤,即现在的着跤衣的民族式摔跤。清王室统治全国后,重视摔跤活动,摔跤技艺大大超过了把摔跤当作是“男子三项竞技”的蒙古族。摔跤的满语叫布库,也叫撩脚、撩跤或掼跤。著短袖跤衣,摔倒在地即分输赢。布达拉宫摔跤壁图也反映了中国古代西部地区的摔跤情况。清代开始也有那种赤裸上身的相扑,可能是宋代相扑的遗留,由于得不到社会的提倡,在清代盛行的北方式摔跤逐渐失传了。
相扑画(山西晋城宋墓壁画)
相扑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