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诗经》·作品产生的地域

先秦两汉文学的内容·《诗经》·作品产生的地域

在上古时代,中华大地的不同地域上分布着不同的部族,甚至同一地域也有若干部族生活在那里。在中国历史上起重要作用的夏、商、周就是来自不同地域的部族。

根据文献记载,夏为颛顼之后,起源于蜀,后进入中原,受封于夏。其地在豫州外方之南,所谓“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逸周书·度邑》),即今河南洛阳一带。属于夏部族的歌,如今有据可考的有大禹时代的《侯人歌》,夏王朝统治期间的有《五子之歌》《九辩》《九歌》《破斧之歌》等。其中的《九辩》《九歌》等虽见于文献记载,然而,其文本已不可考。商起源于东部,据《商颂·长发》云:“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史纪·殷本纪》云:“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有娀氏生活地域在蒲州,今属山西。后来多次迁徙,大致在河北、河南东部、山东一带,有的学者认为商部族的祖先起源于辽河上游,从神话与民俗学的角度考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玄鸟》)的传说,同满族的起源极其相似,似乎存在着一定的文化联系,甚至于同近年在辽西发现的红山文化有一定的联系。这些记载和研究表明,殷商是起源于东部的部族,在其发展进程中迁入河南,居于商丘、安阳一带。商部族和商代歌诗更多。据《国语·鲁语》记载,“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表明在西周末年或春秋初期,宋国和周王朝都保存着一定数量的商代乐歌。

周人是居于西方的部族。周部族的早期历史在《诗经》中记载得较为确凿。从《生民》《公刘》《緜》三首诗中可以看出,周人在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后,长期生活在邰,其后迁居豳,获得更有利的发展契机,然后又迁于周,并以周作为本部族的名称。这些地域都在陕西西北部。周人推翻殷商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王朝,此时他们主要生活区域在以丰、镐为中心的西部。在这漫长的发展中,周人创立了自己的音乐艺术,确立了其歌诗的主流曲调,也保存了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就诗歌创作来说,周王朝所在的文化区域,创作了具有典范意义的周人的、同时也是周代的文学和艺术。周部族的诗歌主要保存在《大雅》《小雅》《周颂》中。

《诗经》中有相当数量的诗篇来自各个地区、各诸侯国。这就是《国风》各部分所收入的歌诗。

以《诗经》的次序论,首先是《周南》《召南》。从西周都城镐京向南抵达汉水流域的地区,从中划分为周和召两部分,由周公、召公分别治理。这一地域虽接近周王朝中心,却较多地融人以汉水流域为主的南音。

邶、鄘、卫在今河南,是殷商王朝都城所在,是殷商部族统治的中心地区,也是商代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地区。周公封康叔为卫君,以治理殷商旧贵族。然而,由于殷商文化在这里具有较深厚的根基,所以,周公封康叔的时候,还特别叮嘱他,在那里实施统治要因地制宜,不要生硬地套用周人的礼乐文化,而应合理地吸收、采纳殷商的政治文化。这在 《尚书》《左传》中都有明确的记载。于是,这一地区,连同在这里生活的古老的部族群落,他们的文化得以在新的形势下延续、发展。正如《汉书·地理志》所说的那样:“康叔之风既歇,而纣之化犹存。故俗刚强,多豪杰侵夺,薄恩礼,好生分。”康叔及其后人虽然进行统治,但是,商部族与商王朝的文化却具有更大、更深远的影响。这里的文化同时也包括文学艺术,也形成了既有别于殷商时期的文化,又在周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形势下保持有地域的、方国的个性特征。

郑也是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的诸侯国。周宣王时,天下形势动荡不安,宣王的弟弟桓公友想寻求一个利于长期发展的地盘,于是向史伯请教。史伯为他分析了天下大势,指出济水、洛水、黄河、颖水之间多是一些小的诸侯国,那里的君主又缺乏远见,建议桓公利用那些君主的缺点,将自己的势力逐渐伸向那一地区,并进而建立自己的统治。桓公采纳了史伯的建议,终于在那里发展了起来。尽管如此,这一地区原有的传统还顽强地延续下来,形成了特有的民风、民俗(《汉书·地理志》)。

齐原为东方部族居住的地区,周武王建立自己的政权以后,封吕望于齐。吕望的部族是周人世代联姻的盟国,又在推翻殷商统治的斗争中建立卓越功勋。据《史记·齐世家》载,初封之时,齐地并不大。后来,吕望采取各种办法发展势力,开疆拓土,遂为大国。可是,这里的民风仍然表现出鲜明的“东夷文化”色彩

魏与唐相距很近,也是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说:这里土地平整,又有较丰富的盐和铁矿。这一地区本是唐尧居住和统治的地方,在历史的发展中,那里又是夏王朝的统治中心。那里的人民受唐尧为代表的“先王”的政治文化的影响很深。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部族构成和文化基因。

曹部族在尧、舜时已经很有名气,也是周王朝建立之前的古国。武王安定天下之后,封弟叔振铎于曹。此后曹国势力稍大,领地也有所拓展。尧、舜和汤的业绩都同曹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这里的民风还同尧、舜等先王的影响有内在联系。史书记载说,这里的人多有憨厚老成的君子之风,勤奋地在田间劳动,对衣食要求不高(《汉书·地理志》)。这一地域的部族和文化虽有自己的传统,却表现出较多的兼容性,它不像齐、郑、卫诸国那样强而有力,对周人的礼乐文化则比较容易接受。

此外,《国风》中还有一部分如王、秦、陈、桧、豳等,都是一些有着特殊的艺术风格和文学艺术成就的地域或部族。这些地域、部族都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传统与艺术风格。

这些地域的文学艺术创作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更共同构成了这一时代艺术的整体,在周王朝的文化事业中注入了别具活力的因子。

注释

② 《史记·夏本纪》《正义》引扬雄《蜀王本纪》《括地志》所载。③ 同上,引《帝王纪》所载。④ 《吕氏春秋·音初》云:“禹行功,见塗山之女……女乃作歌,歌曰:‘侯人兮猗。’”此为禹时乐歌。⑤ 《史记·夏本纪》云:“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⑥ 屈原《离骚》云:“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⑦ 《吕氏春秋·音初》云:三曰:“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山。天大风,晦盲。孔甲迷惑,人于民室。主人方乳……乃作为《破斧之歌》。”① 参见《古本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尚书序》。② 参见傅斯年《夷夏东西说》、金景芳《商文化起源于我国北方说》。③ 参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④ 《国语》卷五,第21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① 参见《史记·卫康叔世家》《史记·管蔡世家》,《史记》第1589页、第1564-1565页。② 参见《尚书·康诰》,孙星衍《尚书今占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版;《左传》定公四年,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79年版。③ 王先谦《汉书补注》卷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④ 参见《国语·郑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① 参见《汉书·地理志》及《左传》昭公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