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的文献·明代戏曲文献·明代戏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戏曲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
现存的明代戏曲作品是前人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历史见证,极具文献研究价值,因此,对它们的搜集、整理和出版,是戏曲文献工作者的首要任务。然而,早20世纪初,刘世珩将其所藏善本戏曲编辑成《暖红室汇刻传剧》(1919)、吴梅继之刊刻《奢摩他室曲丛》(1928),其中都收录了明代著名曲家的作品。可是大规模搜集编刊明代戏曲作品和戏曲论著,则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1.《古本戏曲丛刊》
刘世珩、吴梅所编刻的传剧和曲丛,佳惠学林,其功不可没。但毕竟是私家所为,规模有限。郑振铎早就有志于将传世古典善本珍椠编印流通,使之化身千百,得以合理保存和利用。1952年,郑氏身居文化学术界的领导,才有条件使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成为现实。他组织志同道合的学者赵万里、傅惜华、杜颖陶、吴晓铃等组成编委会(后又增加阿英、赵景深、周贻白),征集各大图书馆和私人所藏剧本,打算搜集千种,编辑影印出版,供给研究者使用。《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和二集,分别于1954年和1955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刊印。三集于1957年由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四集由商务印书馆刊印于1958年,这一集主要收录 《元刊杂剧三十种》、各种明刻本的元明杂剧集以及《脉望观抄校本古今杂剧》,本着“求全求备”的原则,不嫌其重复,一律收入,因此,今存明代杂剧基本上都包含在其中。至于明代传奇作品主要收在这初、二、三集中。初集103种,除去元杂剧《西厢记》一种3部、明杂剧3种7部以及宋元南戏7种9部外,剩下明初南戏和传奇84种。传奇名家张凤翼、梁辰鱼、高濂、汤显祖、梅鼎祚、徐复祚的代表作品,都收集在此集中。所收各剧都比较注重版本,像富春堂、世德堂、容与堂的刊本都非常罕见,吴兴闵氏、凌氏的套印本也极为难得。二集100种,主要是万历时期的文人创作和修订、改编之作,或展示才情,或崇尚本色,都兼收并蓄。三集100种,以明清易代之际的作品为主,苏州派作家的剧作尤多,况且大多数是梨园抄本,可见这些剧作流传于舞榭歌台,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另外,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刊印的《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主要收清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作品,其中补收明人传奇《性天风月通玄记》《断发记》《葛衣记》《锦西厢》《李丹记》《芙蓉记》和《凌云记》等7种(另有清人沈少云(菜泾居士)的《一合相》传奇,不应阑入明沈君谟的名下)。可以说,现存明传奇基本上都已收罗到《古本戏曲丛刊》中,“今有此巨帙陈之案头,搞晚明戏曲的人当不会有书阙有间之叹了”(郑振铎《古本戏曲丛刊二集序》)。
《古本戏曲丛刊》前四集编辑时,由于当时闭关自守,未能将散失在海外的珍本秘籍收罗进来,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随着改革开放,国际文化交流增多,这种情况才得到改变。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继续编印《古本戏曲丛刊五辑》时,特意将日本神田喜一郎所藏《断发记传奇》、香港大学罗忼烈所藏《凌云记》以及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所藏《环翠山房十五种曲》中有关李玉、朱素臣等明末清初曲家的剧作收入本集。像国内已无传本而流入东瀛者,如边三冈的《芙蓉屏记》、王衡的《葫芦先生》、孙学礼辑校《四太史杂剧》(其中胡汝嘉《红线金盒记》尤为可贵)、叶宪祖的《渭塘梦》《琴心雅调》《三义成姻》、青山高士的《盐梅记》、昭亭有情痴的《花萼楼传奇》等,也均系海内外孤本,还未能收录进去。《盐梅记》,1998年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书前有康保成的《孤本明传奇<盐梅记>述略》),其他几种总有一天也会得到刊印流传。
此外,台湾陈万鼐主编《全明杂剧》(鼎文书局1979),共收录明杂剧168种,所选多系善本或具有代表性者,书前有各剧题要。林侑荫主编《全明传奇》(天一出版社1983)及《续编》(1996),上起元明之间,下迄明清之际,所选大抵善本或孤本,偶尔也收录同剧的不同刊本。两书所收还不够齐全,所谓《全明传奇》实际上将《古本戏曲丛刊》中的明传奇抽出影印,又增加了《金花女大全》《荔镜记》《凌云记》3种(《古本戏曲丛刊》失收者),以及据《墨憨斋定本传奇》影印的《灌园记》《楚江情》《永团圆》《女丈夫》《量江记》《人兽关》《邯郸梦》等7种,其印刷质量远逊于原影印本,特别是将每本影印本传奇的扉叶(载有记录版刻的牌记)删掉,使读者分不清是何种版刻。现存明人戏曲比较眉目清楚,编纂明人戏曲总集的条件已经趋于成熟,有待于编辑收罗齐全、校勘精良、印刷上乘的《全明杂剧》和《全明传奇》,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值得信赖的文本。
2.《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戏剧类”
王国维曾在他的《宋元戏曲考序》中,痛斥两朝史志与《四库全书》集部,均不著录戏曲,“即使有一二学子,以余力及此,亦未有能观其会通,窥其奥窔者。遂使一代文献,郁堙沈晦者且数百年,愚甚或焉。”过去被封建统治者鄙视的戏曲,如今已成为文学艺术研究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有鉴于此,近年新出的《续修四库全书》,专门增设“戏剧类”,所收杂剧、传奇及其全集、选集,包括《元刊杂剧三十种》至清代的《梨园集成》,已经将古代戏剧作品囊括殆尽,其中明代总集有《盛明杂剧》《古今名剧选》《六十种曲》; 选集有 《风月锦囊》《词林一枝》《群音类选》《乐府红珊》《摘锦奇音》《大名春》《南北词广韵选》《乐府遏云编》《南音三籁》《缠头百练》等,还有许多戏曲名家的代表剧作以及重要的曲评、曲话、曲目、曲韵、曲谱之类的著作。均选择善本,影印收入该书集部。徐复祚辑的《南北词广韵选》(清人精抄本)、槐鼎、吴之俊编选的《乐府遏云编》(明刊本)均系孤本,是首次公之于世。
3.《明本潮州戏文五种》
潮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受宋元南戏影响,元末明初,在广东潮汕地区民间曲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广泛流行于粤东、闽南、港澳地区以及台湾省,并被华侨远涉重洋传播到东南亚各国,同样也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1958年在广东省揭阳县明墓中发现嘉靖年间抄本 《蔡伯皆》;1975年又在明初墓葬中出土了宣德写本《刘希必金钗记》,又在英国牛津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国家图书馆、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相继发现国内已失传的嘉靖刻本 《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附刻《颜臣》)、万历刻本《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万历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附刻《苏六娘》),由杨越、王贵忱等裒为一编,1985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不仅填补了潮剧史的空白,而且也是研究明代戏曲及跨国文化交流的珍贵文献。
4.《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曲论史料的汇集和刊行,早在1917年就引起董康的重视,他的诵芬室刊印了《读曲丛刊》,收录徐渭《南词叙录》、魏良辅《曲律》、王骥德《曲律》等7种。从1921年至1940年,陈乃乾、任讷等陆续编印《曲苑》《重订曲苑》《增订曲苑》以及《新曲苑》等。因为缺乏系统整理,收罗也不够精善和齐备,《曲苑》甚至误将梁辰鱼的散曲集《江东白苎》也收录其中。1959年,中国戏曲研究院对上述诸书进行删汰和补充,重新编纂成《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10集,共10册,收录唐至清代的戏曲论著48种。不仅对每部入选论著都择善而从,加以校勘,而且撰写了提要,介绍作者、内容和版本流传情况,是一部辑录比较完备、深受读者欢迎的戏曲史料丛书。其中明代论著16种,即无名氏《续录鬼簿》、朱权《太和正音谱》、徐渭《南词叙录》、李开先《词谑》、何良俊《曲论》、王世贞《曲藻》、王骥德《曲律》、吕天成《曲品》、沈德符《顾曲杂言》、徐复祚《曲论》、凌濛初《谭曲杂札》、魏良甫《曲律》、沈宠绥《弦索辨讹》《度曲须知》、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远山堂剧品》。这些著作既有比较系统的理论探讨,对当时戏曲艺术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有不乏独到见解的漫谈和札记,还有大量有关剧作家、演员的掌故、剧目本事和曲词的考订,保留了丰富的戏曲史论的资料。它们大致以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以看出明代戏曲发展的历史轨迹。然而,像乾隆杨志鸿抄本《曲品》不搀入清人的《古人传奇总目》和《新传奇品》,恢复了吕天成《曲品》的原貌,并提供了不少新材料。文征明手写魏良辅《南词引证》否定了昆腔始于魏良辅之说,使昆腔的产生向前提早了二百多年,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由于《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编辑出版时,某些新发现的论著尚未披露,因此,中国戏剧出版社已约请吴书荫对这套丛刊作了修订,计划重新排印出版。20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有李复波等的《南词叙录注释》(1989)、陈多、叶长海的《王骥德曲律》注释(1983)、吴书荫的《曲品校注》(1990);以及汪效倚从《鸾啸小品》和《亘史》中新辑出的《潘之恒曲话》(1988),这些都是具有较大影响的整理本,在它们的注释里征引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