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的内容·宋代文学批评·宋代的古文运动与文论·古文运动的指导思想
尽管北宋前期作家在复古理论方面存在着重道和重文的不同倾向,但他们在反对骈偶和提倡以文载道方面是一致的,所以这个运动从开始到取得成功的发展路线是一贯的,是一个统一的运动,可这一运动自身的发展是十分复杂和曲折的。
北宋的古文运动都以反对时文和提倡韩、柳古文相号召,但是不同时期的古文家所反对的对象是不同的。这一运动可划分为不同阶段:(一)从宋王朝建立到10世纪末。这一时期以柳开、王禹偁为代表的古文家,主要是反对“五代文弊”,因宋初文人多数是从后周、南唐、后蜀来的,五代的柔靡文风和感伤词调不能不影响宋初文坛。宋初柳开对古文运动的贡献有二: 一是抬出韩、柳古文与五代文弊相对抗,二是开始注意纠正古文运动中的不良倾向——“深僻难晓”之风。王禹偁对深僻难晓文风的批判较柳开更深刻,更具体。(二)11世纪初的三四十年。这一时期倡导写作古文的穆修、石介、尹洙、苏舜钦等人,主要反对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三)11世纪中叶。欧阳修、梅尧臣也反对西昆体,但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时所打击的“太学体”,主要锋芒是反对古文运动中求深务奇的不良文风。欧阳修对当时的古文并不满意,一是水平太低,二是有模拟韩文之弊,三是狂怪艰涩。为了纠正古文运动中的上述不良倾向,他知贡举时采取了两条有力措施,一是将词语质朴的苏轼兄弟置之高第,一是罢黜为文险怪奇涩者。(四)11世纪的后30年。苏轼在欧阳修去世后继续反对时文,但他反对的是王安石那种“好使人同己”的经义时文,属古文运动的内部分歧。
从宋王朝建立到欧阳修嘉祐二年(1057)知贡举,将近一百年,古文运动的成绩并不显著,而嘉祐以后文风大变,欧、曾、王、三苏在创作上拿出了足称典范的大量作品,对改变当时的文风起了很大的作用①。
北宋古文运动是在战胜五代体、西昆体以及古文内部的不良倾向中曲折发展的。由于宋代古文运动内部存在分歧,各家的文学思想倾向并不一致,所以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派别。葛晓音指出:“北宋诗文革新从太祖开宝年间到仁宗嘉祐二年,历时将近百年之久。是直接继承中唐乐府和古文运动精神的一次大规模的文学复古运动。”②为这场运动可分为反对五代体、西昆体和太学体三个阶段,在复古宗旨方面存在着高言空文、以道求名,与务实致用、切于世务的分歧,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文风变革有不同的影响。胡明则指出:欧阳修等古文家口头上都标榜儒家之道,“但这只是精神意义上的融会贯通,而不是片言只语之泥迹不化”。而“道学家的道却指的是圣人之咳唾言辞,自己之身心性命,他们阐发宣述的见性明心之理学乃是他们的终身事业”。“故两家在道文的关系之理解上是大相径庭的”③。黄坤说:“是从具体的事物中认知道,还是将道视作先于万物,化生万物的主宰,是文学家和道学家言道的一个根本分歧,由此造成了分门对待文学的不同态度。”“文学家认为文本乎气,以气代道,和道学家文从道中流出的观点,正好处于对立地位。”④他认为凡在政治上主张中央集权的人,必然在思想上主道统说,统一政令和统一思想一致,因此重道说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中一直占着上风;谈艺者也常打着“尊道”、“明道”的旗号以自重其文,但道始终未能将文并吞。道学兴起之日,正是两宋文学最发达之时,道学家的文论,根本压抑不了由生活带来的创作热情。
注释
① 曾枣庄《北宋古文运动的曲折过程》,《文学评论》1982年第5期。② 《北宋诗文革新的曲折历程》,《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③ 《唐宋文道之辩发微》,《群众论丛》1980年4期。④ 《道学家论文与文学家论道》,《文学遗产》198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