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的内容·清代骈文辞赋·清代辞赋·清代辞赋艺术的时代特点
清人善杂糅,好贯通。清赋在艺术上也善于兼容并蓄,以兼备众体而集前代之大成。由于清代辞赋受政治兴衰、学术思想和辞赋本身体制多样化等诸方面因素的制约,其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的风格特色也难以一致。下面仅就不同历史时期分别予以概述。
1.前期,悲怆激愤,感时怀恨。明末清初,国破家亡,外族入侵,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自明入清的遗民文人感受到世移时变带来的巨大冲击。这时的赋作几乎一致地表现出对旧朝的悲怆系念和对清室的激愤揭露。形式上多以铺陈议论和注重抒情的骚赋为主,讲求情感的不羁奔泻,情境的直观描绘,而不过分追求语言和结构的整炼端正。如吴应箕《悯乱赋》、陈子龙《别赋》、夏完淳《大哀赋》,气势磅礴,感情激烈,辞意悲壮,有一定的史赋性质。另一类则是不仕新朝而退隐和虽仕但又心境悲凉的赋家,这些人多以屈子自况,作品也多仿屈赋骚体样式,如王夫之《九昭》、黄宗羲《避地赋》,语言古朴苍劲,情感凄婉哀折,显示出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刚劲人格。而入仕清廷的赋家多为时所迫,心中压抑着对新朝的不满和讽刺,语意悲凉,情感又不得不含蓄暗示,语言上开始倾向于工致精美和着意雕琢,而情韵之美相对不足,透露出向乾嘉时期的赋学繁盛期过渡的迹象。
2.中期,精美典雅,含蓄淹深。随着清王朝统治逐步稳固,经济上逐步走向康雍乾盛世,文化上考据、古文、骈文等进一步融合,大量古文家、骈文家、学者、小说家等也都参与赋的创作,呈现出繁盛局面,清赋也因此而最盛。这时期的赋作风格纷呈,但总体上以崇汉魏雅正和唐宋遗风为鹄的,语言典雅工致,古朴端庄,余韵悠长。随着清王朝统治的巩固,歌功颂德之作为一时主流,成就不高。但施闰章《粤江赋》、朱彝尊《湘湖赋》感慨苍凉,寄意深婉。由于乾嘉考据学风的影响,一些赋作中难字、僻字、僻典也多有运用,以展示深厚的学养。骈文家的参与,使得赋作文辞愈加精美清新,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辞采富赡,典雅精工,在此期成就最高。但慑于文字狱的严酷,也往往思想平庸,创新不足,烙上中期赋复兴下的时代缺陷。另外,康熙十八年博学鸿词科始试赋,律赋成为人们倾力为之的创作形式,除纪昀、吴锡麒等少数作家文学成就较高外,大多板滞重涩,题材陈旧,气格卑弱,与唐宋律赋相差实远。律赋开始走向尽头。
3.后期,循矩守旧,期待新变。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引起国内政治与文化的剧烈震荡,古老的辞赋创作开始走向末途。一部分如龚自珍、章炳麟等人顺应时代大势,使赋生发出反映时事和现实斗争的力量,题材得到进一步的扩展,感情炽烈,语言矫激,气势颇为宏阔。这时的赋,其时代思想和爱国精神的意义已大于其艺术上的意义。另一部分守旧文人仍遵循传统的汉魏典则,形式的僵化、思想的守旧和题材的陈旧必然使赋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形象多生硬干枯,而缺少美感,雅炼有余,而生气不足,显出其明显的时代局限。光绪中叶,经济特科代替博学鸿辞科,虽道咸时或有短暂恢复,但影响中国士人千余年的科举试诗赋也最终走下了历史舞台,及至民国初年,赋作式微,古老的辞赋终于从文坛上淡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