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楹联·行书
是最为常用的一种书体,唐张怀瓘定义为“不真不草,是曰‘行书’。清宋曹曰:“所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而行,如云行水流,秾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一般认为行书起于东汉刘德升。
行书是楷书的速写,笔势比较放纵、流畅,具有一定的动势。用连笔、省笔法不用草化符号,保留了隶字的基本结构,通俗易识又有简易的特点。从行书的产生、形成和历代演变发展的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行法”,这是行书有别于篆、隶、草、楷的最大区别。因此行书始终是书体而不是字体。
行书萌发于西汉,盛行于魏晋,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二王的行书风格是行书的第一次质的飞跃,此为第一阶段。南北朝至初唐,是笼罩在二王行书风格艺术氛围之中的,此为第二阶段。唐朝中期至宋朝,是行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颜体行书完成了行书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号称天下三大行书杰作的《兰亭序》、《祭侄稿》和《寒食帖》,有两帖为行书第三发展阶段所拥有。元代至明朝中期是行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明代晚期至清朝是行书发展的第五个阶段。这是行书发展达到第三次质的飞跃的阶段。行书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三次飞跃,虽然其发展的道路曲折多变,但从未出现衰落的状况,不断演进发展,这可谓是整个书法史上最为壮观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