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立意切题《细针密线》原文|注释|赏析

立意切题《细针密线》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五律限于字句,虽有才气,无从施展,极纵横变化之能,仍不许溢于绳墨之外。如工部之《岳阳楼》第五句“亲朋无一字”,与上文全不相连。然人于异乡登临,每有此种情怀。下接“老病有孤舟”,倘无“舟”字,则去题远矣。“戎马关山北”所以“亲朋无一字”也。以此句醒隔句“凭轩涕泗流”。亲朋音乖,戎马隔绝,所以“涕泗流”。“凭轩”者,楼之轩也。以工部之才为律诗,其细针密线有如此,他可类推。(延君寿《老生常谈》)

【诗例】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解析】

诗学中的“细针密线”之说是属于谋篇布局范畴里的问题。它的作用在于组织篇章、缝合材料,使其严谨周密,于曲折变化之中不遗缝隙、不留漏洞,其内部的联系具有逻辑性和条理性。清人延君寿认为尽管五言近体诗字句有限,短章简语而格律森严,同样不可抛开法度“溢于绳墨之外”。实际上,“少陵五言律,其法最多。颠倒纵横,出人意表”(《诗镜总论》)。试以《登岳阳楼》为例来看诗人独运的匠心。全诗主旨抒发飘零孤独的身世之感、抚时念乱的忧国深情,把个人遭际同国家命运捆在一起,悲慨沉著,激楚苍凉。但是诗作起笔却写临眺喜悦情怀,正像仇兆鳌所释: “ ‘昔闻’、‘今上’,喜初登也。”神交已久的岳阳楼闻名天下,终于登临其上,一睹壮采,自然心胸顿开,感觉愉快。接着诗笔顺势横扫,展现了江湖大泽的广阔宏伟的气势。“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杜诗详注》)。前四句写景,“状楼前水势”,由闻到见,从陆至水,“包吴楚而浸乾坤”(同上),时空相连,线索清楚,针缝细密。五、六两句忽开一境,转言客子乡关之思,看似笔触自雄浑开阔之境陡跌个人身世的狭窄天地,粗心的读者始以为“阔狭顿异”,上下脱节。如能稍事推敲即可觉察到 “亲朋”一句承“吴楚东南坼”而来 (孙洙《唐诗三百首》)。诗人晚年举家漂舟,流寓岳阳,伫立楼头眼望茫无际涯的湖水宛如分开东南半壁。敏锐的诗人从身外的山河阻隔反观个人的处境,便会自然吐出孤苦落寞之叹。“老病”句是水到渠成之语,继写诗人境况,其中“舟”字由第四句转出并和“浮”字相互生发。这样放开笔写自身而不离题,“倘无 ‘舟’ 字,则去题远矣”。尾联是诗人感情的升华,扩展视野,推己及人,联想苍生社稷的灾难,悲愤交至,禁不住涕泗纵流。由此可见,诗篇摅情波澜起伏而意脉贯穿,丝丝系连。以登楼开篇用“凭轩”绾合,其间颈联是通首的关键,伏应转接,情景相生,开阖尽变,却以之穿针引线形成一体。依据刘熙载的说法,绾结全篇的诗眼“或在起,或在结,或在中,而以在中为较难。盖限于对偶,非高手为之,必至物而不化矣”(《艺概·诗概》)。就杜甫的作品看,眼放在何处仍是随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定。黄生说: “如何氏山林之五,沧江碣石、风笋雨梅、银甲金鱼皆散钱也,而以一 ‘兴’字穿之,是线在结也;如秦州《遣怀》霜露菊花、断柳清笳、水楼山日、归鸟栖鸦亦散钱也,而以 ‘愁眼’二字联之,是线在起也。此诗(指 《江阁对雨有怀行营裴二端公》)地日山云、雷殷水文亦散钱,而以‘阴晴’二字冠之,‘雨来’二字收之,是线在起结也。”(江浩然《杜诗集说》引)不管诗的线索在哪里点明,作者都必须全局在胸,通盘谋划,然后运笔行文,如线穿珠,“随事随物,流出胸臆,自成确当不可易之格,自有独造未经道之语”(《野鸿诗的》),这也是细针密线诗学术语的应有之义。刘勰在论及作品结构布局问题时,就提出了“裁衣之待缝缉”(《文心雕龙·附会》)的看法。他认为把文章组织成周严缜密的整体,则和做衣服有待于剪裁、缝制相类似。这是细针密线之说的滥觞,对后世影响不小。明代李渔结合戏剧创作,深入发挥,丰富了刘氏的观点。他说:“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闲情偶寄·密针线》) 当然,诗歌与散体文不同,结构布局、细针密线地“缝缉”,亦应有相对的特点。概言之,如沈德潜所论:“诗贵性情,亦须论法。乱杂而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说诗晬语》)诗歌普遍的比散体文短,特别是五七言律绝更为典型,但组织完美的篇章并不简单,有规矩而无定法,错综复杂,因宜适变,而“言之有序”必得为“言之有理”服务倒是变中不变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