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立意切题《凛凛有生气》原文|注释|赏析

立意切题《凛凛有生气》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青石》“石不能言我代言”,发端奇特。后半表出二人,写得凛凛有生气。不忠不烈者读之,故应汗下。(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诗例】

青石



白居易



青石出自蓝田山,兼车运载来长安。

工人磨琢欲何用? 石不能言我代言。

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坟土未干名已灭。

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辞。

愿为颜氏段氏碑,雕镂太尉与太师。

刻此两片坚贞质,状彼二人忠烈姿。

义心若石屹不转,死节名流确不移。

如观奋击朱泚日,似见叱诃希烈时。

各于其上题名谥,一置高山一沉水。

陵谷虽迁碑独存,骨化为尘名不死。

长使不忠不烈臣,观碑改节慕为人。

慕为人,劝事君。

【解析】

白居易这首《青石》诗,实际上是代青石立言。之所以写得“凛凛有生气”,关键在于白居易是有感而发,气盛言宜。开头便直点明青石出处,乃是蓝田山,可谓路途迢迢,“工人磨琢欲何用”一句提问,引人惊醒,实际上这是不言自明的问题,作者故意发问以引人注目。原来青石被人琢磨之后,大都成为私家神道碑、官家德政碑,而这些碑所载,不是虚浮夸饰溢美之辞便是冠冕堂皇的陈词滥调,所以作者先从青石角度发出“石不能言我代言”的呼喊,替石头说话,即替石头鸣不平。这足以显示作者心目中积蓄已久的“气”是何等旺盛了。不吐不快,一泻无余方能宣泄出内心愤激之情。当时的白居易还是年轻气盛,正是在朝任左拾遗时,见到不平现象,发而为诗,自称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这“青石”就是为物,为事而作。这也是所以写得凛凛有生气的内在原因,即今日所谓理直气壮。

之所以写得凛凛有生气,第二个原因,乃是在诗中表出二人,即颜真卿与段秀实即段太尉。颜真卿,今人大都以书法家视之,其创颜体为后世宗范,与柳公权有“颜筋柳骨”之称,而较少知道他还是一位临大节而不亏的忠贞之士。据《旧唐书·颜真卿》记载,他早年就因刚正受到杨国忠排挤,安禄山反叛时,河北24郡都陷,唯有颜真卿拒守城池,玄宗听后感慨万分,遗憾不识颜真卿之面,难得他能如此。安史乱后,先后在肃宗、代宗朝为官,仍刚正不阿、凛然大义。后来奉命往见割据地方叛离中央的李希烈时,被其部下以刃相逼,仍从容不改色。接着又拒绝了李希烈的拉拢。大声叱责其无耻。当李希烈掘坑准备活埋他、以干柴着油火烧他时,他仍不肯屈从,最后被李杀害。

段秀实也是位临大节义不亏的忠贞之士。《旧唐书》也有他的传记。他为官清廉,智勇双全,仁爱百姓。当朱泚叛乱起时,段秀实巧妙与之周旋。朱泚曾命部下率兵追杀逃离京城圣驾,情急之下,段秀实用大司农印倒盖,冒充兵符,追回那追杀德宗的叛军。当时追兵接到文书后,不辨真假,便急忙退兵,圣驾得以保全。段秀实自知事情将败露,便在第二天,朱泚上朝议事时,夺下朝臣笏板,打向朱泚。史载“ ‘执休腕夺其象笏,奋跃而前,唾泚面大骂曰,狂贼,吾恨不斩汝万段,我岂逐反耶’遂击之”,当然,寡不敌众被害。白居易在元和年间,对这两位近50年前先朝人物发生浓厚兴趣绝非偶然,乃是他有感朝野上下,面对诸种社会弊端,励精图治者少,虚浮搪塞者多,更有一些追求奢侈腐化者使白居易愤然不平,所以他在诗题下注明 “激忠烈也”,即激扬忠烈之士,诗结尾标明 “劝事君”鼓励忠心为君者。诗中“义心”“死节”之词就是赞颂段、颜二公。希望这青石坚贞有如二公之坚贞,青石屹立之姿有如二公忠烈之姿,忠义之心有如青石,屹立不变,死节大义有如青石万年不改,山高水深、陵迁谷变,二公忠义之气、之名永世长存。这青石凛凛生气,即二公凛凛生气充溢字里行间。青石之气已是二公人格化身。

石头与中国文化有不解之缘,自神话中女娲炼石补天起,绵延不绝出现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体现文人雅趣的太湖石,在白居易闲适诗中也有记载,自然同这青石篇异趣。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美猴王出身乃一块石头,清《红楼梦》又曰《石头记》,几乎可以看作是曹雪芹的代石头立言,也是“石不能言我代言”手法的演化。所以,就凛凛有生气这点而言,不过是托物言志、言情、言事的媒介而已,关键还在于创造主体的内在底蕴是不是凛凛然有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