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相反相成《正意反挑》原文|注释|赏析

相反相成《正意反挑》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五六,以“残夜”反挑“早”字,以“旧年”反挑“新”字,名正意反挑法。(黄生《唐摘抄》卷一)

【诗例】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解析】

“正意反挑”,是遣词造句以表情达意的艺术技巧。对某种事物特征或思想情感,不从正面表达,而故意采取从反面表达的方式,称为“正意反挑”。为了对这种技巧有一感性认识,我们先以王湾《次北固山下》为例做一解释。

《次北固山下》之“次”字,有“至”或“停宿”之意。据《河岳英灵集》所选《次北固山下》的异文《江南春》,首联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故知《次北固山下》,即至北固山,乃诗人乘舟早行至江苏镇江北侧的北固山时,眼望江潮漫衍,海日涌生的景象,触发羁旅乡思之情而作。王湾家乡在河南洛阳,曾东行南国,往来吴楚间,正是背乡东行的方向。首联“客路青山外”,兼有客子路经青山 (即北固山)之外与客路茫茫,尚在北固山以外的远方两层意思,即点明诗题,又为 “行舟绿水前”预作铺衬,是舟行北固山下之长江前,而非舟停于长江边的北固山下。“潮平”以下四句,便是诗人在舟行北固山时,自舟中所望景象: 颔联“潮平”、“风正”承“绿水”,早潮上涨,江面漫衍,两岸为之平阔;西风和顺,一舟直驶,船帆为之正悬。诗人正是借“风正一帆悬”之小景传达出风和波平、大江阔远的大景气象,为“客路青山外”做一形象补叙。颈联“海日”、“江春”承“行舟”,暗示出“次北固山下”是在岁暮入春,残夜将曙的特定时刻,更显出诗人羁旅乡思之情浓深、挚切。这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历来为人所激赏。殷璠讲:“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 (张说) 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 明代胡应麟也认为: “ ‘海日’ 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诗薮·内编》)这两句妙在何处呢?一是写长江舟行,破晓日出景象壮观,情理兼备。舟经北固东行,则近大海,在残夜将尽的时刻,初日浮海而生,故称“海日”。江上飘泊日久,已近岁暮,当冬尽春来之时,称“春入”,正言不到正月冬尽而已有新年春意了,准确地捕捉到江南气暖春早的时序特点,是客路异乡者的真实感受。这样,既加深了乡思之情,又从景物、时序的变迁中,生发了一种令人妙想联翩的自然理趣。二是这两句诗造语新奇,“正意反挑”,显示出高超的锤炼语言的技巧。一般讲日出于晨曦,春入于新年,才是正常的思维对事物常态之表述,而诗人偏偏不从正面做正常的表述,而是从反面挑出,对事物做非正常的表述:海日生于将尽的残夜,江春入于未尽的旧年,既抓住了日夜更迭,时序变迁的特定时刻,又显示了日夜交替,冬春消长的新陈代谢之物理特征,较之一般从正面静止地叙述事物的常态,这种从反面对事物做非正常表达便具有了动态性与理趣性。不仅造语新奇动人,而且意蕴深曲,耐人寻味。尾联抒情,江上孤帆,乡书何由而达?唯有盼归雁早至,可为传书洛阳家乡了。然而,时当腊春初交,江南雁归尚早,则此企盼又是诗人聊自宽慰的一种虚想妄思,令人莞尔!这写法也颇新颖,运用的是无中生有,凭虚击实的抒情技巧,(参见“无中生有”条),传达一片真切的乡情。据此简述,可知“海日”一联,从造句到意蕴,实为此诗之灵魂,堪称绝妙传神之笔。

这种“正意反挑”的艺术技巧,必须切合描写对象的内在事理与特征,方可自然而不露斧凿痕迹,不致流于雕章琢句的文字游戏。王湾此诗是运用成功的诗例,其他如杨巨源《赠崔驸马》诗:“百尺梧桐画阁齐,箫声落处翠云低。平阳不惜黄金埒,细雨花骢踏作泥。”黄生评曰:“不言楼高而言翠云低,此反挑法。”李洞《赠唐山人》:“垂须长似发,七十色如黳。醉眼青天小,吟情太华低。千年松绕屋,半夜雨连溪。邛蜀路无限,往来琴独携。”黄生评曰:“起语便是一幅唐山人小象。‘三四’二句,其象赞也。‘青天小’,反挑醉眼之大; ‘太华低’,反挑吟情之高。”综上所述,“正意反挑”技巧的运用,关键是一笔双挽,将主体意象(海日、江春、画阁、醉眼、吟情)与比衬意象(残夜、旧年、翠云、青天、太华)二者紧缩于一句之中,构成句中两种意象的并置或交错,产生对比或映衬的效果。这种技巧对新诗创作也颇有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