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修辞用韵《迭用地名》原文|注释|赏析

修辞用韵《迭用地名》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若李太白“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四句中用五地名,毫不见堆垛之迹。此则浩气喷薄,如神龙行空,不可捉摸,非后人所能模仿也。(赵翼《瓯北诗话》卷十二)

【诗例】

峨嵋山月歌

李白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解析】

这是李白初离故乡(今四川乐山)辞亲远游时所作诗篇,充满对故乡和亲友的悠悠思念。但诗中并未直截地吐露依恋之情,而是迭用五个地名,点出自己的行程,寄寓远行的快意与惆怅。峨嵋,山名;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源出芦山县,在峨嵋山东北,流至乐山县时汇入岷江;清溪,驿名;三峡,长江上的峡谷;渝州,今重庆。全诗写的情境是:当明月升起时,自己正从清溪驿登舟,即将从平羌江进入岷江,向三峡进发。回望故乡的山川,思念下游居住的亲友,不禁黯然神伤。峨嵋山——平羌江——清溪驿——三峡——渝州,一连五个四川地名,勾起诗人多少遐思,多少乡情!家乡的地名,于此别有意蕴,仿佛是具有魔力的词汇,竟能使人梦绕魂牵。诗歌本是以抒情为主的文体,最注重情韵意味,而地名连用,如不得当,很容易使情韵意味大为削弱,甚至荡然无存。但这不是说地名典故等就不可连用,也有因巧于连用地名而成为名作,为人所称赏不绝者,如上举李太白的 《峨嵋山月歌》 即是。

但若不是特地提起,读者吟诵此诗时,恐怕不一定会敏感地意识到竟连用了五个地名。可以说这一诗中地名的连用,用得自然妥帖,如盐入水,溶化无迹,而其味更为佳美。这首诗可说是连用地名不厌重之妙例。除了上述优点外,此诗连用地名之妙尚有可得而说者。李白为蜀人,他对峨嵋山月的酷爱是人所共知的。此诗以峨嵋山月为题,亦可见出他的这份情感。当然,诗中他对峨嵋山月的热爱与留恋是与对曾与自己为伴的蜀中友人,也即是诗中之“君”融合在一起的。故半轮秋月正寓有因离别而对蜀中友人的惜别深情。第二句月影随平羌江水而流的画面也同样饱含这种情意。清清的江水,正象征着诗人对友人的悠悠思念之情,更何况江水中尚有这一半轮的秋月之影,则此别情之绵长深切,实隐含于悠悠江水,朗朗半轮秋月中。这一诗情又是在极为优美的山水画面中含蕴着的。而这一画面的组成,舍掉了峨嵋山、平羌江则实在不可思议。倘如此,则月无峨嵋山之衬托,又无平羌江水之辉映,那么不但诗人对蜀中友人的思念之情无可寓寄,而且所表现的对蜀国山川的热爱之情也因画面的单调而顿失。同样,三四句中的地名,很自然地点明了出发、途经及所往的路线地点,是为表现此诗的背景、题旨所不可缺少的。像这样巧妙连用地名,实在如王世懋所称的“神情传处,随分自佳,下得不觉痕迹”。故颇为古今人所称道。

巧妙连用地名之例,尚有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朱瀚谓此诗“详略顿挫,笔如游龙。又地名凡六见,主宾虚实,累累如贯珠,真善于将多者。”(仇兆鳌《杜诗详注》引)王嗣奭《杜臆》亦评云: “说喜者云喜跃,此诗无一字非喜,无一字不跃。其喜在‘还乡’,而最妙在束语直写还乡之路,他人决不敢道。”可见杜甫此诗连用地名不仅表现出其喜悦之情,而且也将其还乡之路线一并道出。此诗人称为古今第一快诗,而地名的连用,为这一特色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地名连用不厌重,在古诗中多有其例。如谢朓的《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之“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又《木兰辞》之“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前首四用地名,后首地名三见。唐人亦多有频用地名诗者,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诗之“恨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飞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雄。”杜牧的《长安杂题长句六首》之五中“洪河清渭浚天地,太白终南地轴横。祥云辉映汉宫紫,春光绣画秦川明”等。凡此可见 连用地名而不觉痕迹的不胜枚举,这一艺术技巧为诗人乐于使用,正说明它在诗歌表现上所具有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