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相成《言近旨远》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李义山此诗非夸徐妃,乃讥湘中也。义山诗佳处,大抵类此。咏物似琐屑,用事似僻,而意则甚远,世但见其诗喜说妇人,而不知为世鉴戒。“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妆成贮阿娇。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此诗非夸王母玉桃,阿娇金屋,乃讥汉武也。……其言近而旨远,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
【诗例】
茂陵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内苑只知含凤嘴,属车无复插鸡翘。
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解析】
张戒所说的“其言近而旨远,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反映了文学作品用语言塑造形象时,以小见大,以少总多,以近知远的特点。他的这一观点,是源于《易传》的。所谓“言近”,是指写近切的事;“旨远”,是指反映出普遍、深远的意义。李商隐的咏史诗,大多是“言近而旨远”的佳作。《茂陵》便是其中之一。
此诗作于会昌六年(846年)春,武宗服金丹久病而卒之后。武宗昏庸无能,但其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沉湎女色,宠王才人;迷信道教,服食丹药,在京城修望仙台以冀仙人降临而得道升仙。这些蠢行和劣迹,都酷似历史上的汉武帝。诗人有感于此,慨然而作此诗,借古讽今,以“为世鉴戒”。
茂陵是武帝死后的葬身之地。诗人咏武帝,而以《茂陵》为名,是处处将其生前的作为与死后的现实进行冷峻的对比,虽不着一字评骘,但讽谕之意,灼然可见。首联两句先从武帝的“武”字入笔,写他好大喜功,劳兵袭远。据史书记载: 武帝派兵伐大宛,得千里马,名曰“蒲梢”; 又派使者采来西域的苜蓿、石榴,遍种于京郊。这两句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写武帝开拓疆宇的显赫武功,其实是讽刺他穷兵黩武而于己无补。“汉家天马”今犹有遗种,“苜蓿榴花遍近郊”的景况也是古今如一,而武帝却早已灰飞烟灭。这不是说明他徒劳而无益吗?颔联“内苑只知含凤嘴,属车无复插鸡翘”,写武帝荒于政事,游猎无度。“含凤嘴”,即以口濡化胶。《十洲记》记载:西域国王遣人向武帝献仙人以凤喙、麟角所煮之胶,后武帝到华林苑射虎,弩弦断,内侍以口濡此胶,以粘接弩弦,终日不断。这两句意为:内苑侍从只知以口濡胶,接续弩弦,却不知寿命是无以接续的,武帝死后,插着饰有羽毛旗帜(“鸡翘”)的侍从车子,就不再出行了。这里诗人以弓弦可接而寿命难延,生前的游猎与死后的寂寞进行鲜明对比,显示了武帝的愚蠢可悲。颈联“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写武帝喜好神仙与迷恋女色。武帝生前炼丹求仙,梦想长生不老,据说东方朔为其偷得王母的玉桃而倍受宠爱; 阿娇貌美,武帝愿以金屋贮之,故当皇后以后擅宠娇贵。但事实上是,阿娇当皇后不久,便因色衰而被弃长门宫;武帝也并未因服丹求仙而长生,反倒加速了死亡。诗人虽没明言这一事实,但却在不言之中表露得一清二楚,因而这两句也隐含着欲望与结局的对比。末联两句,感慨贤才的不遇。武帝派苏武出使西域,十九年后才归,已须发皆白,此时武帝已成为风雨萧萧中的茂陵荒冢,因而不能得其封赏。“茂陵松柏雨萧萧”一句,以无情的现实,否定了武帝生前的一切愚蠢作为,揭明了诗旨。
艺术的生命,美的秘密,都在于用有限的具体形象去表现丰富的生活。张戒认为此诗“乃讥汉武也”。仅这样理解,就把此诗的寓意领会得太浅了。诗人“讥汉武”,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诗人的用意并不止于此。武帝是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诗人写武帝,特意选择他与武宗相类似的愚蠢之处而加以刻画,其意图是很明显的,即托古而讽今,矛头是对准武宗的。再联系诗人的遭逢来看,诗中还寄寓着诗人怀才不遇、沉沦下僚的感喟。张采田《李义山诗辨证》说:“唐人迁官、卑官多好以贾谊、苏武借喻。此‘苏卿归国’,义山自比也。”诗人写此诗时,正是为母服丧期满,复归长安,重官秘书省正字不久。诗中至老归国,故君已逝,不得封赏的苏武,也是诗人复归长安,武宗死去,仍不得升迁的自我写照。另外,此诗虽写汉武,却概括了一切封建皇帝的本质特点,因而它对任何一位皇帝都是一个当头棒喝,具有普遍的讽谏意义。此诗可谓一石三鸟,“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文心雕龙·宗经》)用张戒的话来说,也就是“言近而旨远”,因为唐人对武帝的故事是极为熟知的,咏武帝就是写迫切的事,即 “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