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题《前后遥对》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诗人骂世未见有如此大快人心者,一起无宾无主,总说一段。至“虽笑”以下四句,分出一等奸诈小人;至“好人”以下复总说,四句是文章开合之法;至“若是”以下,又分出一等诚实君子;以“面无”四句遥对前“虽笑”四句,毫不放过。(岳端《寒瘦集》)
【诗例】
择友
孟郊
兽中有人性,形异遭人隔。
人中有兽心,几人能真识。
古人形似兽,皆有大圣德。
今人表似人,兽心安可测?
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
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
好人常直道,不顺世间逆。
恶人巧谄多,非义苟且得。
若是效真人,坚心如铁石。
不谄亦不欺,不奢复不溺。
面无吝色容,心无诈忧惕。
君子大道人,朝夕恒的的。
【解析】
“前后遥对”是对比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运用的一种方法。所谓前后遥对,就是前后对照,它是指诗人创作时在前面提出一种人物或一种生活现象,一种思想感情;后面又提出另一种人物或另一种生活现象,另一种思想感情,两相对照,从而把两者鲜明地区分开来,表达诗人鲜明的态度和强烈的感情。
孟郊的《择友》是一首较好地运用了前后遥对的艺术手法的诗作。孟郊青少年时隐居嵩山,曾在湖州与诗僧皎然组织过诗会。一直到41岁时,他满怀激奋心情到长安应进士试,竟连遭两次落第,在“冠盖满京华”的长安,他受尽了冷落和白眼。贞元十二年(796年),他46岁时才举进士。为此他兴奋过,曾吟出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扬眉吐气的诗句,他热望能用自己的才华来施展政治抱负。但当他去洛阳应史部铨选时,他得到的不过是一个溧阳县尉的小官,这使他十分失望。他抑郁寡欢,在溧阳任内,终日吟诗,不事公务。平时与那班庸俗的官僚也总不能 调,招致县令的不满,县令就以他 “曹务多废”,分掉了他一半俸禄,委他人代行职务,这使他再也不能俯首帖耳地敷衍下去了,于是毅然辞官,表示抗议。个人仕途的坎坷不遇和世态冷暖炎凉,使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世风人情有了更为深刻、透彻的认识,他就用诗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懑与不平。
诗人的这首诗以“择友”为题,对当时浇薄的世风和社会上那种奸诈巧谄的小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表达了他不肯趋附权贵,“俯首为可怜之色”的正直、耿介的性格。全诗通篇运用对比手法。诗开头四句,诗人用人兽对比,以野兽有人性,但因为它“形异”被人隔绝了为衬垫,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有些人有着吃人的兽心,却没有人能真正识破他们,现实真让人痛心疾首。接着四句,诗人又通过“古人”与“今人”的对照,直截了当地指出:现在有些人表面上很像人,实际上他们怀着的兽心你哪里能看出来! 一个“安”字,揭穿了封建士大夫阶级的虚伪卑劣,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占据高位的那班官僚和伪君子的鄙视和痛恨。写到这里,诗人还嫌不够,又连下“虽笑未必和”四句,通过对奸诈小人表与里的鲜明对比,入木三分地揭露了这班丑类可恶的嘴脸。“好人常直道”四句,诗人又用好人与恶人的对比,忧愤地指出,在当时那个社会里,行直道的好人,却不被世人所理解,而那些巧谄的小人,干坏事却还能心安理得地活着,这四句痛快淋漓地揭露了现实社会的腐败和世风的污浊。最后“若是效真人”八句,诗人认为,在现在这样的社会里,如果你要真正效仿正人君子,那是需要下铁石般的决心的,而且要做到“不谄”、“不欺”、“不奢”、“不溺”,又要脸上没有吝啬的神色,心里没有欺诈忧惧的念头,做一个有高尚道德的君子,心底永远坦荡磊落。这最后八句与前面“虽笑未必和”遥相对照,昭示了封建社会诚实正直的君子与巧谄奸诈的小人的根本区别。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诗人正是通过前后反复的对比,鞭挞了那班巧谄奸诈的小人,褒扬了正直坦荡的真君子,告诫人们要学会识别君子与小人,正确选择朋友,表达了自己的道德理想。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切事物的内部都有互相矛盾的对立面。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诗歌创作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把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前后对照起来描写,可以使真者更真,假者更假,善者更善,恶者更恶,美者更美,丑者更丑,从而收到更强烈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的学者把诗词中的对比方式概括为四种,即:描述对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比喻对比,如“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旁衬对比,如“游禽暮知返,行人独未归”;推理对比,如“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苧麻”。当然对比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最好是把创作心理对比结合观念、美学对比原则和修辞上的对照手法等三者综合运用,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中的对比诗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一例。对比手法在古诗词中是用得较多的一种手法,但用常得奇,却又非大家手笔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