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拟喻托兴《似浅似深》原文|注释|赏析

拟喻托兴《似浅似深》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语有讽味,似浅似深。妙。(刘辰翁《王孟诗评》卷一)

【诗例】

西施咏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骄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解析】

“西施”,是历史传说中决定吴越两国胜负存亡的一个关键人物,也为后代众多的文学艺术作品所津津乐道。据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袁康的《越绝书》记载,西施是春秋末年越国的著名美女,施姓,其父为樵夫,以家住苎萝(今浙江诸暨南》浣沙村西而得名。她入宫前常在苎萝山下的小溪畔浣纱。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用范蠡之计,把她献给吴王夫差。夫差对她宠爱异常,特在苏州西三十里的灵岩山上筑馆娃宫,与之朝歌夜舞,饮酒耽乐。在此期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后终灭吴。吴亡后,西施随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

在唐以前,尚未见吟咏西施的诗歌。王维与李白,是唐代最早把视线投向西施的著名诗人。李白的五言古诗《西施》共十四句,泛咏了西施一生的事迹,除渲染其天生丽质外,无褒无贬,也无任何寓意。王维此诗与李白“再现客观”型的写法不同,他只是选取西施“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这件事作为核心内容展开笔墨,抒写自己的种种联想和感慨,着重讽刺了社会生活里普遍存在的炎凉世态,冷暖人情,属“表现主观”型。但王维“表现主观”很有节制,他的思绪并未作天马行空式的自由翱翔,而能始终扣住中心人物西施。所以若是一般的浏览,便以为王维只是就西施事发感慨,很难发现其中深蕴的讽世之意。难怪刘辰翁要对此诗连声称“妙” 了。

发端两句“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是说既然天下所重者在美色,那么明艳绝伦的西施美女岂会长期卑贱?这是浅层义。其深层义,则如清代王尧衢所云:“言人贵自立,有才必为世用,决不沦于微贱,故以西施为喻”(《古唐解合解笺注》)。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里,惯以香草美人喻君子贤士,故此说不为无因。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另一角度理解,即“艳色天下重”不是一般的陈述句,而是感叹句,是诗人在暗讽天下之统治者所重竟在美色而非俊彦。“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其浅层义是:芸芸众生目光如豆,在西施溪畔浣纱时,并未发觉她有出众之处,待到扬蛾入宫成了贵人,方才明白她是稀世美女。其浅层义,则是讽刺世俗之人多有眼无珠,好以贱贵论英雄,为天下怀才不遇者一抒愤懑之气。沈德潜称此诗“写尽炎凉人眼界”(《唐诗别裁集》),主要就是指这联诗。“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骄态,君怜无是非”四句,言西施入宫后大发骄态,连傅粉、穿衣之类琐细小事都不肯动手了,而吴王沉溺美色,以至是非不分,误了国事。其深层义,当是抨击那些“得志便猖狂”(曹雪芹语)、“一阔脸就变”(鲁迅语)的龌龊小人,以及因个人好恶而泯灭是非观念的糊涂虫。“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两句,本自《庄子·天运》篇里东施效颦的故事,字面意思是:请告知邻家女,采用“效颦”(模仿西施因心痛而蹙眉)的方法不可能达到变美、获宠的目的。其深层义,乃是劝告世人要安分随时,讽刺那些缺乏自知之明、为了非分之想而扭捏作态的可笑之人。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首咏史诗既能始终围绕西施来做文章,又能巧妙地寓托诗人的人生信念和生活态度,讽刺了现实社会里随处可见的丑恶现象,确实是似浅似深,既浅又深,艺术技巧相当高明。

我国古代的咏史诗,滥觞于《诗经》,正式形成于东汉。班固的《咏史》,是第一首以“咏史”为题的诗歌,该诗系咏赞西汉少女缇萦救父的历史故事,基本上是就事叙写,属“叙事体”咏史诗。至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不少“抒情体”咏史诗。诗人咏史,主要是为了抒写怀抱而引喻史事,如左思的《咏史》(荆轲饮燕市)。王维的《西施咏》也属“抒情体”咏史,不过,他没有正面抒写襟抱,其讽世之意是蕴而不露的,因此形成了“似浅似深”的风格特征。对读者来说,无论是“浅者”还是“深者”,都能从中获得各自的审美愉悦——这就是雅俗共赏。“似浅似深”的作品所以会受到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的普遍欢迎,其原因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