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喻托兴《子夜本色》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谓“五言绝发源于《子夜歌》,别无妙巧,取其天然二十字,如弹丸脱手为妙。”李白此诗绝去雕采,纯出天真,犹是《子夜》民歌本色,故虽非同乐府古题,而古意盎然。(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诗例】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析】
在未解《静夜思》之前,让我们先粗略了解一下《子夜歌》的本色特征。《子夜歌》为《吴声歌曲》中的一类民歌,是南朝民歌的代表作,今存四十二首,相传最初由东晋女子名叫子夜者所造。这类民歌多写男女恋情与别愁,率直天真,语朴情深,去打扮,绝脂粉,犹如一位朴素大方、纯洁无瑕的山野村姑,给人以自然美感。试看其中二首。如“长夜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写女子月下怀人,相思成真,语淡情浓,感人至深。又:“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还西。”语言平白,比喻恰当,对比强烈,表现了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深切哀怨。李白很善于向民歌学习,尤其向《子夜》民歌学习,因此,他的《静夜思》便是这类具有“子夜本色”诗歌中的代表作。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纵观古今好诗,都是将天成好景用妙手写出,并不有意做作。故李白《静夜思》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自然质朴、毫不做作,如山中泉水,自然流出; 如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饰。
在一个“明月何皎皎”的宁静夜晚,久客未归的诗人躺在床上,“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想着想着,诗人似乎迷迷糊糊进入了梦乡。然而当他短梦初醒,睁开朦胧的眼睛向床下乍一瞧时,咦!地上哪儿的一层白霜?首二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便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的生动逼真的反映。一个“疑”字,极准确地传达出诗人那种迷离恍惚、似是而非的心境。错觉过后,诗人终于清醒意识到:呵,屋内是不可能有白霜的,自然是月光的照射了。因此,诗人自然又将视线由地面转向窗外的天空。于是披衣下床,走出户外,“举头望明月”。你看,诗人“望明月”,“望”得是那样的认真,“望”得是那样的痴情。诗人越是望月,越是思乡; 而越思乡,孤身远客之忧思愁怀就越是难以排遣,故而结句“低头思故乡”,语虽平淡,但却意蕴无限,别具远韵。如果说前二句诗人以月光为秋霜是无意造成的话,那么,此二句举头望月、低头思乡的连续动作,则是有意为之的了。全诗就在这无意有意之间,“举头”、“低头”之中,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诗人思乡的心灵历程,而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亦正是在他那或“举头”或“低头”的俯仰有致的特定动作之中得到了升华。俞樾《湖楼笔谈》评此诗曰: “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意则意真。”此“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这些又都是通过清新自然,直白如话之语言来实现的,真可谓“深衷浅貌”“子夜本色”矣! 除《静夜思》之外,诗人的《子夜吴歌》等诸绝句也都是这类信口而咏、自然浑成的佳作。
在古代望月思乡的作品中,《静夜思》的确是佼佼者。但它却明显受到《古诗十九首》的影响。如第十九首云:“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此诗构思新巧,语言朴素,情思委婉,《静夜思》与此相类。所不同者,前者为女子思夫,后者为诗人思乡;前者将思夫之情说明殆尽; 而后者“虽说明却不说尽” (沈德潜《唐诗别裁》),“且捕捉诗心,传神刹那,故为高唱”(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此可看出诗人善于学习熔铸伟词的高超本领。像诗人这类具有“子夜本色”的清新优美的诗歌,唐代而后,代有其作。如唐代王建的《新嫁娘》、李绅《悯农》二首、宋代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明代袁凯的《京师得家书》、清代袁枚的《十二月十五夜》等等,都不失为脍炙人口的语朴情真之杰作。在历代民歌中,“子夜本色”的作品更是不可胜数。可见,这一朴素自然的诗歌美学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