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太史公曰[1]:吴王之王[2],由父省也[3]。》鉴赏
能薄赋敛[4],使其众[5],以擅山海利[6]。逆乱之萌[7],自其子兴[8]。争技发难[9],卒亡其本[10];亲越谋宗[11],竟以夷陨[12]。晁错为国远虑,祸反近身。袁盎权说[13],初宠后辱[14]。故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15],山海不以封[16]。“毋亲夷狄[17],以疏其属[18]”,盖谓吴邪[19]?“毋为权首[20],反受其咎[21]”,岂盎、错邪?
【段意】 司马迁对与七国之乱事件有关的三个重要人物进行了评论。司马迁认为,吴王刘濞之所以叛乱,原因有四:减轻赋税,能够利用他的人民;专有铜矿、海盐等利源;他的儿子因与太子博戏被杀;亲近夷狄。司马迁认为,不能作主谋首事,否则就要吃亏。比如:晁错为国家长远考虑,反遭杀身之祸;袁盎长于权变善于辞说,后遭侮辱。
注释
[1]太史公:司马迁自称。[2]王:封王。[3]省:降低。指刘濞的父亲刘仲由代王降为郃阳侯。[4]薄:减轻。敛(lian):征收。[5]使:支使,利用。[6]擅:专有。山海之利:指采铜铸钱、煮海水为盐等财利。[7]萌:萌芽,开始发生。[8]兴:发生。[9]争技:竞争技艺。指吴太子与景帝(当时为太子)博戏争道一事。发难:起事。[10]卒:最终。本:根本。指封国及其身家性命。[11]亲越:亲近越人。越,指东越、闽越等。谋宗:谋害宗族。宗,指刘氏宗族。[12]以:因此。夷陨(yun):毁灭。[13]权说(shui):谋算游说。指善于策划、言辞。[14]初宠后辱:开始受宠信,最后遭侮辱。[15]过:超过。百里:指纵横百里。[16]山海不以封:高山大海不用来封赐。[17]毋(wu):不要。夷狄:指汉族以外的民族。这里主要指北方的匈奴、东南的越人。[18]属:亲属,家族。[19]盖:大概。谓:说。[20]权首:主谋。[21]咎:灾祸。(杨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