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平民与没落贵族的“反抗”思维·项羽本纪》鉴赏

《史记·平民与没落贵族的“反抗”思维·项羽本纪》鉴赏

选文: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11)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12)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13)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14)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15)。”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16)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17)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18)入前为寿(19),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20)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21),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22)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23)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24)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25)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26)!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27)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28)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29),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30)为大王不取(31)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32)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 何兴之暴(33)也!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34),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35)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36)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37)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38)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39)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注释〕 ①去:放弃。②竟:完毕。③逮:逮捕。④已:结束。⑤出:居于。⑥阴:暗中。⑦勒:组织。⑧族:灭族。⑨奇:惊异。⑩起:起事。(11)亡:逃亡。(12)眴:使眼色。(13)谢:谢罪。(14)意:料想。(15)却:同“隙”,矛盾。(16)目:看。(17)示:示意。(18)若:你。(19)寿:祝福。(20)翼蔽:遮挡。(21)内:同“纳”,使进入。(22)披帷:打开门帘。(23)跽:直身而跪。(24)覆:翻转。(25)啖:吃。(26)辞:推辞。(27)王:称王。(28)备:防备。(29)细说:谗言。(30)窃:私下。(31)取:采取。(32)重:两个。(33)暴:突然。(34)难:发难。(35)埶:同“势”。(36)矜:夸耀。(37)师:学习。(38)力:武力。(39)过:过错。

鉴赏:

项羽是楚国世代将门之后,项燕之孙。楚国灭亡之后,项氏家族惨遭屠杀,他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县(今江苏苏州)。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会稽郡斩杀郡守后起事,举兵反秦,并于公元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巨鹿之战后,率军入关中,将五诸侯灭暴秦,威震海内。是时,分封天下,册封十八路诸侯,并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所败,四面楚歌,自刎乌江。

秦末乱世,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自下而上的大起义,原先被秦帝国严酷统治所压抑的各派民间力量都在历史舞台上充分表演了一番,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之士。他们大致可分成三类:一类是出身微贱的草根英雄,比如陈胜、吴广;一类是社会底层精英,比如刘邦及其手下主要骨干,多是县及县以下小吏出身;一类是被秦帝国剥夺了财富与权势、不得不流入民间的六国旧贵族,项羽就是第三类的典型代表。项羽一生的成败得失,其实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来自的那个社会阶层的特点。

项羽的确富有军事才能,这其中有家学渊源的原因。作为楚国世代将门之后,项羽从小受到军事方面的熏陶是肯定的,当然也与其自身性格气质有很大关系。提到项羽,人们往往会想到勇猛刚强、敢作敢为、杀伐决断这些词语。正如李白诗中所云:“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飞蓬。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会稽起义,项羽一人斩杀郡守、慑服郡府;巨鹿之战,项羽当机立断,一剑杀了宋义,迫使楚怀王任命他为上将军,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众,士气低落,项羽用破釜沉舟的办法,激励士气,最终以少胜多,大破秦军,锐气四射;彭城之战,齐国尚未平定,项羽面临两线作战的劣势以及刘邦诸侯联军五十六万的浩大之敌,面对如此险境,项羽以诸将率领大军继续平定齐国,作为迷惑刘邦的手段,而自己亲自带领三万精兵绕道彭城后方,以彭城为钓饵引刘邦上钩,然后偷袭刘邦后方,以三万西楚将士大破五十六万敌军,造就了世界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可以看到,凡是与军事有关的决策,项羽都是极其果断、英明的,从而造就了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篇章。

然而,与战场上的无往不胜相对的,却是项羽在政治上的浅薄、幼稚,这其实也与项羽的出身有关。项羽可以说是一个富二代,虽是破落旧贵族,但由于其叔善于活动、经营,项家仍不失为吴中一霸,是当地不可小觑的民间力量。而项羽从小生活在其叔父的羽翼之下,对当时的社会和人情世故的认识其实是浅薄的,远不如基本上由底层社会精英组成的刘邦集团。

与刘邦拥有众多谋士良将相比,项羽可用之人唯有范增,但范增几次关键时刻的建言,项羽却均不采纳,而是刚愎自用,最终将范增气走。巨鹿之战后,面对二十万秦军战俘,项羽一声令下,一个不留,全部坑杀,残忍至极;鸿门宴上,面对刘邦的笑颜以对,项羽没有当机立断,放走刘邦而埋下祸根;称霸后,有人劝其占据富庶的关中为王,图谋大业,项羽却以怀念楚国、应衣锦还乡为由放弃关中,并一把火烧了咸阳;自封西楚霸王后,又将义帝逐出彭城,并于半路将其杀死,虽自立为王却失尽人心;垓下之战,过江尚有卷土重来之机会,项羽却无法面对失败,而是“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终自刎于乌江之畔。

项羽在政治上不善于处理与各种势力的复杂关系,不善于争取盟友,只是一味凭一己之力任意而行,最终导致众叛亲离。

项羽在政治上也没有宏图远略,没有为秦帝国崩溃后的天下提供可行的政治蓝图,而是凭一己之意,任意分裂天下,从而使天下不能平定,又制造了新的战乱,最终为刘邦提供了崛起的机会。

在秦帝国崩溃后,当时天下需要的是惩秦之弊,化解秦帝国苛酷统治所造成的种种社会矛盾,同时妥善解决新兴的各路诸侯分治天下的问题,从而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而项羽对此则毫无考虑。项羽虽然勇猛刚强、善于用兵,但却不能靠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历史大势,因此他的败亡也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

司马迁评论项羽说:“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这确是的评。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破釜沉舟”、“沐猴而冠”、“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等精彩描写,千古传诵,并成为典故和成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略、残暴自恃作出批评。但所有的态度,司马迁并没有使用议论的语言,而是将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于叙事之中表现出来,自然而流畅,达到了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