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类·清微淡远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 “匝”字从“转”字生来。匹月由东而西,转于高楼之上者已匝也。通首亦清微淡远。(黄蓼园 《蓼园词选》)
【词例】
菩 萨 蛮
秦 观
金风簌簌惊黄叶,高楼影转银蟾匝。梦断绣帘垂,月明乌鹊飞。新愁知几许,却似丝千缕。雁已不堪闻,砧声何处村?
【解析】在古典诗词里,抒写闺妇思念远行丈夫的作品可说是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如 《诗经》 里的 《卷耳》、《古诗十九首》 里的 《行行重行行》、汉乐府民歌 《饮马长城窟行》,三国曹丕的 《燕歌行》,徐幹的 《室思》,唐代沈佺期的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李白的《子夜吴歌》,等等。在唐宋词人笔下,这类题材就更为常见了。由于词人的艺术情趣、审美观念不同,同样是写闺妇思远,风格却迥然有别。如托名李白的 《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风格是真率痛快,饶具民歌风味; 温庭筠的 《菩萨蛮》(宝函钿雀金鸂鶒),风格是富丽精巧,华美侧艳; 韦庄的《木兰花》(独上小楼青欲暮),风格是明朗流畅,浅显自然。秦观的这首《菩萨蛮》,黄蓼园认为是“清微淡远”,应该说是抓住了它的基本艺术特征。
上阕首两句点明思妇活动的背景和所处环境。时间正值残秋,天地间充斥着簌簌的风声,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坠地; 悬挂在天空东方的一轮明月在悄悄西移,使得闺妇居住的那座高楼的影子也在慢慢挪动。不知不觉间,月亮已经转移到了高楼的正前方。显然,这时已是深夜了。金风,即秋风,西方为秋而主金,故有此称。银蟾,月亮之代称。阅读这两句,须特加注意的是“惊黄叶”三字。无生命、无知觉之黄叶尚且因西风频起而受惊,何况多愁善感之思妇乎?所以词人如此落墨,正是为下文之写思妇的心理活动预设伏笔,制造氛围。
紧接着的“梦断”两句,便转为描述思妇情形。正在这月上中天、夜深人静时分,她被簌簌的风声和乌鹊的啼鸣声所惊醒。梦醒之后,她再也无法入睡,便起身下床,垂下绣帘,隔帘遥望外面“月明乌鹊飞”的景致。这两句,显然是揉用了李白 《忆秦娥》词“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和 《玉阶怨》 诗“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的意象,但又浑然一体,不露一点拼凑痕迹。同时,”月明乌鹊飞”一句,还暗用曹操 《短歌行》诗意:“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曹操的这四句诗,是用来暗喻人才流散,无所依托,就象失群乌鸦在月夜找不到归宿,词人借用它是为了暗示思妇夜深梦醒后见此景象,必会勾起她内心因丈夫久出不归而产生的孤单无依的悲愁。所以“梦断”两句虽然只是刻划思妇的形态动作,并无一词言情,然而已为下阕的直接抒情蓄足了势头。
换头 “新怨”两句,便顺着上阕之意脉,刻画思妇此时此刻不胜忧愁的心理感受。词人曰 “新愁”而不说 “忧愁”,意在突出思妇此刻之 “愁”乃是因 “梦断绣帘垂”后只见 “月明乌鹊飞”后萌生的新愁。这样,便与上片的绾合更为紧密。以 “丝千缕”喻“新愁”之众多而且纷乱,颇有特色。诚然,以有形之物象喻无形之忧愁,在唐宋诗词里出现过不少警句,如刘禹锡 《竹枝词》: “水流无限似侬愁”,薛逢 《长安夜雨》: “百忧如草雨中生”,冯延巳 《蝶恋花》: “撩乱春愁如柳絮”,李煜 《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 《青玉案》: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秦观在此词中所用的喻象,似乎未必胜过他们,但 “丝”,谐音 “思”,“丝千缕”即暗暗点明闺妇之 “新愁”乃是思念远人之愁。即此一点,也就体现出词人的精巧构思。正当思妇愁绪满怀之际,又次第传来雁的长唳声和捣衣砧杵相击声。这自然又引发了她的一系列思想活动。传说汉代苏武被匈奴拘留于北海,曾系书信于雁足,托大雁向汉王朝传递书信。此时思妇徒闻雁声而不见丈夫捎回的书信,内心当然更加苦闷,所以她要说 “雁已不堪闻”。孰料雁声尚未消逝,砧杵声又飘了过来。砧,是承托捣衣的光滑平整的石块。在古代,每当秋末换季,闺妇就要为远行人准备冬衣。她们把布帛放在砧上,然后用木杵捶击,使之变得柔软些,便于缝制。李白 《子夜吴歌·秋歌》 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即明言秋夜的捣衣声最易撩拨思妇对于远方亲人的怀念。而今这位思妇在听到雁声后又听到了捣衣声,就觉得更加无法忍受,所以她要用嗔怪的口吻说:“砧声何处村?”——这砧声不知是从哪个村庄传出来的?真是讨厌,搅得人心烦意乱。
如前所述,此词的主旨是写闺妇的秋夜思远之情。但词里并没有展示闺妇的形象,对于她的愁思,词人除 “新愁”一词予以点明外,其余都是借景物和音响描写来作暗示和渲染。这就使作品体现出旨意幽微的特点。由于词人选择秋夜作为背景,气氛是清冷的 (如风声、雁声、砧声给人的情绪感受),景物色彩是浅淡的 (如枯黄的树叶、银色的月光),境界是阔远的 (如雁声来自高空,砧声来自远处),所以综合起来看,《蓼园词评》说此词 “通首亦清微淡远”确实说到了点子上。
前人论秦观词,有不少是从 “清”字着眼。如秦观的同时代人张耒《寄参寥诗五首》(其三): “秦子我所爱,词若秋风清。”张炎 《词源》 卷下:“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江顺治 《词学集成》: “秦少游得 《尊前》、《花间》 遗韵,却能自出清新。”刘熙载 《艺概》 卷4 《词曲概》 则拈出“清远”一词作为少游词之特征。由此看来,黄氏说此词 “清微淡远”,固然是出于对作品本身特点的认识,但也未尝不是受了前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