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类·走对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修辞类·走对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 “春水”、“春山”走对妙。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一望无际矣。尽处是春山,更在春山外,转望转远矣。当取以合看。(沈际正 《草堂诗馀正集》

【词例】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解析】在北宋文坛上,欧阳修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一手倡导了北宋古文运动,“天下翕然尊之,风尚为之一变。”(冯煦 《宋六十家词选例言》 )此外,欧阳修在诗歌、史学、政论等各方面都是一个影响当时风气的人物。欧阳修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无疑是一副德业文章、俨然道貌的形象,所以曾慥在 《乐府雅词序》 中称其为“一代儒宗”,但欧阳修的词却表现出他的敏感多思,情怀深婉的一面。欧词多是流连光景、唱离伤别之作、他常常借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怀,无论是思入水云、陶然忘机,还是临歧洒泪、凭高念远,都透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纵观欧词,一方面是吟赏烟霞的飞扬意兴,一方面是对人生苦难的深沉感慨。赏玩的意兴使欧词深具洒脱之气,悲慨之情又使欧词充满沉着之致,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欧词疏隽深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其 “超然独骛,众莫能及”(《宋史·欧阳修传》),确实是不过分的。《踏莎行》 即是一首极能代表欧词风格的小令。

《踏莎行》 是一首赠别怀人之作。上片开头三句: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写景婉丽动人,活画出一片初春景象。“草薰风暖”自江淹 《别赋》 “闺中风暖,陌上草薰”句脱化而来,这里则闺中陌上并言之,象这样草薰风暖的良辰美景,本应成双作对,踏青游玩,而行人此时却不得不摇动征辔,凄然上路。写景中自有恨别之意流出。歇拍“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直接点出离愁。行人渐远,离愁渐积,宛如望中之春水,滔滔汩汩,一去无尽,平淡中深情毕现。上片乃行人自述离情,淡淡道出,沉痛已极。换头及以下两句“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转写思妇楼头伫望,柔肠寸断,粉泪交流,然行人去去渐远,楼高不见,故曰“楼高莫近危栏倚”。盖凝望愈久,离肠愈痛,徒增伤别之恨也。李后主“独自莫凭栏”,辛稼轩“休去倚危栏”,三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本已凭栏久望,反说“莫近危栏”,心中意以反语出之,“十倍增其哀乐”。歇拍“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韵高致远,从思妇心眼中说到行人,愈见情致迷离。眼前所见者平芜,平芜尽处则春山,平芜、春山历历可见,唯独行人已在春山之外,一片伤恸,恍惚之情,至此喷薄欲出,使人心动神摇,“不厌百回读”。(明卓人月 《古今词统》 )

一般送别之作,或从行人着墨,或从居者落笔,但能言情深挚,便称佳构。《踏莎行》则两面兼写,上片行人摇辔登程,渐行渐远; 下片思妇倚楼凝望,悲不自禁,章法井然。最值得注意的还是上下片的歇拍,“春水”、“春山”遥遥相对,振起全篇。上片行人愁如春水,迢迢不尽,此一呼; 下片思妇望尽春山,不见春山,此一应,直如行人、思妇遥相泣语,千愁万绪尽在一呼一应之间。上下片遥对,运笔极为灵动,以写景逼出离情,又以离情织起全篇框架,以景见情,以情领景,直至情景交融,不可分辨。“似乎可画,却又画不到。”(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春水”、“春山”是全篇关键所在,由此入手,披文见情,可得个中三昧。许昂霄 《词综偶评》 云:“‘春山’ 疑当作 ‘青山’ ,否则既用 ‘春水’ ,又用 ‘春山’ ,未免稍复矣。”可谓贻笑大方。

走对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踏莎行》成为欧词中脍炙人口的名作,“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是众口传诵的名句,模拟这种手法的作品比比皆是,如宋石曼卿诗: “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清陈铎 《蝶恋花》: “千里青山劳望眼,行人更比青山远。”清陈霆《踏莎行》: “欲将归信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走对一法妙处就在它能造成抒情的层次感,前呼后应,层层深入,化平面的抒情结构为立体,整个作品的涵盖能力因此大大增强,意境更加婉转深挚,可谓 “言有尽而意无穷”。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王国维《人间词话》)试品欧阳修《踏莎行》,不难发现走对在造境、写境中的作用。“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人间词话》)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小境也;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大境也。“春水”、“春山”两境本身都是动人的,然而由于它们共同处于一个整体中,“当取以合看” (沈际正

《草堂诗馀正集》),它们又叠化为一个新的境界。这不是两个境界的简单堆砌,而是内在的融汇。这个新境界已无所谓景境、情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而是完全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地。欣赏者如同被带进一个明媚的春日,随着抒情主人公一道触景伤怀、凭高洒泪,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同样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如果没有走对的巧妙运用,要想取得这种艺术效果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通过欧阳修 《踏莎行》,我们可以深刻地领会走对的巨大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