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婆罗多舞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印度婆罗多舞图

现代·叶浅予作

纸本设色

纵九六.七厘米

横五七.二厘米

藏中国美术馆

舞蹈是通过人体丰富的动作姿态表达人类生活与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由于舞蹈是高度提炼过的美的人体语言,画家们都爱采作题材。如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 夜 宴图》,20世纪初法国德加的各种舞蹈绘画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但是德加仅仅从舞台前后的角度去描写芭蕾舞女,《夜宴图》也只是通过描绘韩熙载家伎的“六么”乐舞留下了我国古代舞蹈的一个场面。叶浅予的舞蹈作品,则是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从边疆的土风舞到民族采茶舞,从罗马尼亚的民族乐舞到印度婆罗多舞,从台上到台下,从室内到室外,一一收入笔底。

印度婆罗多舞图

叶浅予未进过正规美术院校,以“画坛草寇”自称。其舞蹈作品,主要得益于他的速写功夫。数以万计的速写习作,给他打下了国画创作的基础,同时在题材和生活气息上也为当时中国画创作带来一股新的活力。

浅予画舞的高峰时期是20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他自认为“那时精力最旺,感觉最敏,出手最快”。当时“浅予画舞”已成为美术界和群众中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美术现象。叶冈在《叶浅予画集》的前言中说,叶浅予“六十年代开始变法,笔墨解放,画风潇洒。这时期所画的印度舞,已是另一种面目:如婆罗多舞,洒脱之极,如献花舞,妩媚之极。这时期所画的少数民族人物……无不透出奔放俊逸之气”。

这幅《婆罗多舞》正是此期的精品。作者捕捉住了富有运动趋向的瞬间舞蹈动作和美的情态,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舞者的身势、手脚及头部都可触发观者“动”的联想。叶浅予画“手”,悉出灵犀,最呈佳妙,为了增强舞蹈的动势和美感,作者夸张了右臂的长度,此举不但没有影响人体的比例,反而使舞者显得更加舒展灵动,其手、足和眼的微妙联系,也因此更为真切和恰当。作者将人物安排在略靠下方,左上方留有较大空间,背景一片空白,表达出了一种动中之静,静中之动。

从笔墨上看,作者开始有意识地运用富有虚实顿挫的“钉头鼠尾描”,比之六十年代以前常用的“游丝描”或“铁线描”,更显得豪放而爽朗,易于表现大幅度的优美舞姿和快乐舒缓的气氛。在用墨方面,发挥了“水晕墨章”的特点,画面上可见出茸茸的水分以及层次鲜明的墨色。作者喜用对比色,也注意整个画面的协调。画面上的舞女红衣绿裙,手心及脚心施以朱砂,裙摆设一土黄色镶边。用色艳而不俗,雅而不甜,色不碍墨,墨不碍色,风格独特,绝无火气、粉气或燥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