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梅花图

明·陈继儒作

纸本水墨

纵二一.八厘米

横二九.六厘米

藏辽宁省博物馆

诗人赞梅,画家颂梅,古往今来名作甚多。诗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用美丽的语言表现了梅花的本色美,并多寄寓着自身的情与志。而在中国绘画史上,画梅亦久盛不衰。宋代时,扬无咎画梅,孤标高格,自负清瘦,当时称作“村梅”,象征着士大夫野逸的情操。而马麟画梅,琼花碧玉,层叠冰绡,当时称作“宫梅”,体现了宫廷崇尚冶丽的审美趣味。

陈继儒与同郡董其昌齐名,是一位积极提倡文人画的著名画家。他能作山水奇石,亦以梅竹著称于世。

画史记陈继儒二十一补诸生,二十八弃去,退而结茅小昆山之阳,修竹白云,焚香晏坐其间,豁如也。解青衫后,绝不与户外事,但有关旱潦转输,或大不便于民与国者,乡衮嗫嚅不敢出,仲醇(即陈继儒)慷慨弗顾,委曲辨析,洞中肯竅,往往当事动色,默夺其意而潜寝之。(《无声诗史》卷四)由其立身处世的品格,落笔写梅,不言而喻是瓣香了宋元以来的文人传统的。

梅花图

这本《梅花图》册共四开,构图不同,画法有异。有的老干枒(桠)杈,一枝数朵;有的骨瘦花稀,树干加点子皴法,与清劲的细枝、灵秀的勾花相结合,颇具意境;有的枝干横斜,凌空屈曲,写花朵疏落有致,施以微妙变化的墨色,格调清新。又缀以诗文和长跋,使这一常见的题材顿生新意。作者于画左题识论明:“写梅以枝干为主,横斜曲直,取态取姿,宁令如儒寒道瘦,不得拥肿,以为奇古,此扬补之、马远之画法也。”款“眉公”,下钤“眉公”、“腐儒”朱、白文印。陈氏在笔意上,追摹宋元各家,但从此册《梅花图》来看,显然又有了新的发展。陈氏自言:“儒家作画,如范鸱夷三致千金,意不在此,聊示伎俩;又如陶元亮入远公社,意不在禅,小破俗耳。若色色相尚,便与富翁俗僧无异。”(《明画录》卷四)故其画皆在笔墨畦径之外。观此图可见其美学思想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