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景山水图
南宋·刘松年作
绢本设色
纵四○厘米
横六九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此图四幅全无款印,据专家鉴定,咸认为刘松年之真迹。
此卷写春、夏、秋、冬四景。第一幅画堤边庄院。桃李争妍,嫩柳成荫,湖上水气迷濛,远山迷茫不清,杂树小草也都恢复了生机,给人以春意盎然、心情舒展的审美感受。堤头两侍者牵马携盒向小桥走近,阶下童仆忙于清理担具,像是随从主人倦游归来的样子。重楼深院掩映于林木山石之间,宽敞而幽静,乃权贵富有者的休养胜地。
第二幅画湖边之水阁凉庭,傍石坡而望远山。庭前点缀以湖石,水面浮起初生的睡莲,四周花木丛生,高柳浓密;石砌凉台,围以栏杆,水阁伸向湖中,扶衬以木桩梁架,有点像西湖十景中白堤上的“平湖秋月”。主人端坐中庭纳凉观景,旁有侍者伫立。
第三幅画老树经霜,朱紫斑烂。庭院环绕以树石围墙,有小桥曲径通幽,与外部湖山景观相隔离,似乎有遮挡秋风之意。庭中窗明几净,一老者独坐养神,有侍童汲水煮茶,一派闲情逸趣,不减文人雅致。
第四幅画湖边四合庭院。高松挺拔,苍竹白头,远山近石,地面屋顶,也都铺满积雪,显得茫茫一片。后庭一女子掀帘侧身探望,似怕寒风侵袭。对比之下,桥头一老翁骑驴张伞,前有侍者导引,似乎为了寻诗觅句,无妨踏雪寻梅,颇多闲适之趣。
四景山水图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南宋四家喜用大小斧劈皴,加以渲染,发展了“水墨淋漓嶂犹湿”的特点。因为刘松年画树石间接从李唐吸收了北宋人勾斫皴点笔意,较之马远、夏圭,显得厚实严谨,不那么纵放。特别是这一图卷,结合界画楼台、桥梁构筑,不宜以疏放之笔出之。比较起来,春、夏、秋三景颇多点染,远处没骨烘托,近处水墨融和,近似马、夏,具有明显的时代新风。冬景一幅则笔胜于墨而接近李唐。其中不少竹叶兼用双钩,很少渲染。特别是苍松枯树,处处见笔,格外挺劲有力。说到楼台亭阁的安排和勾描,颇费经营,在这方面可以说画家充分发挥了他的专长;许多穿插变化,莫不井井有条。像那些通体窗棂隔扇式的暖阁建筑,现今也不多见了。杭州有许多园林式的庭院别墅,当时京都所在,想必更甚。画家绘制这本四景图卷,不仅继承了前人的界画传统,肯定还有现实景物的摹写。因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而且又是画院中人,不但对西湖景色极为熟悉,就是对那些私人的园林别墅,也有条件去接触,可以说是师古人和师造化相结合的艺术创造。
此图卷后面附有李东阳的题跋说:“刘松年画考之小说,平生不满十幅,人亦难得。此图四幅作写数年乃成。今观笔力细密,用心精巧,可谓画中之圣者。”古人有“五日画一山,十日画一水”的说法,对照图卷,确有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