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山图
五代·南唐·董源作
绢本水墨浅设色
纵四九.四厘米
横三一三.二厘米
藏上海博物馆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提到董源时,只说他:“善画山水,水墨类王维,著色如李思训,并兼工画牛、虎。”在论山水时,亦只标举“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三家而不及董。可见在五代宋初,人们对董源山水画的成就,显然还没有引起重视。
到北宋后期的米芾,才开始对他略施淡彩的水墨山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他说:“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画史》)
夏山图
以后到明代董其昌,他的推崇董源就更为具体:把董源作为山水画发展史上的正宗对待,自己也临仿了一辈子的“北苑笔意”;又把董源跟王维、李成、米芾、元四家等前后贯串起来,组成文人画系;并把这一系统奉为正统,如同佛教南北宗里的南宗是禅宗正脉一样。他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遥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当学也。”“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著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幹、赵伯驹、赵伯骕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关、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摩诘所谓云峰石色,绝迹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东坡赞吴道子、王维画壁亦云吾于维也无间然,知言哉!”(《画禅室随笔》)
这里不去深论董其昌分宗分派的体系本身是否合理与矛盾的问题,只指出从米芾到董其昌对董源重视笔墨,一变钩斫之法,使画境达到平淡天真、不装巧趣而认为这是发展了王维,是“唐无此品”,这个看法是重要的。
《夏山图》就是董源传世作品中最能说明他这种风格特色的典型杰作。这图应属水墨画,但个别地方曾用轻微色彩加染。画的是一片冈峦重叠、烟树沙碛的景致,在其间点缀了一二人物,桥、亭,牛、羊牧放的生活场面。一眼看去,画面给人气势壮阔的感觉。试想把极其单调的平沙碛堤和重叠冈峦连垠成近50厘米高、300厘米多长的巨幅,这在中国五代以前的传世作品中,是属史无前例的。而难得的是这幅画的结构十分严密紧凑,画幅下部利用山坡丛树的一起一伏;顶部以远山覆盖于冈峦之上,时隐时显。这样的章法本身,组成了既有规律又有变化的节奏,使中部一带的沙碛、冈峦间的空间,在视觉上造成一种辽阔的气势,这是何等扣人心弦的手笔。树木虽矮小,而因沙碛的空间感而见其高大;冈峦虽重叠,却因远山的牵引而不感其阻隔。在艺术手法上值得重视的,是用无数平直横亘的沙堤,来带一座座球面叠成的冈峦,在平行横线和半球面的组合中,利用垂直的短小树干穿插其间,使它们互相关联起来,因此造成画面布局极繁密而见单纯,似平淡而见变化。最为得神的是通幅用点来表现树叶、杂草、苔藓,不仅使整幅画面统一和谐起来,而且产生一种强有力的颤动的生命感,它们就像乐谱上的音符到处跳跃着,是飘忽于自然间的天籁。
董源在艺术上所达到的高超成就,不仅是来自对自然的精微观察,也是他艺术上善于把感受提炼组合的结果。这些手法从画理美学的角度来看,对承继传统有极新的现实意义。所以,在他一百多年后的天才艺术家米芾眼里,能够断然得出“唐无此品”的结论来。可惜后世那些只知以临摹古人为宗旨的画家,他们斤斤于形似古人一笔一墨的皮毛,学董源而不知董源之所在,所以就只能转工转远了。
在董源的传世作品中,最与此卷风格相接近的,有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潇湘图》卷和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卷二幅。后两者皴染较《夏山图》显得工致,《潇湘图》水墨清润而气度深厚;《夏景山口待渡图》深茂而朴实,特别树木、芦苇的描写,可谓尽态极妍,使人如泛舟其间,沿岸浏览冈树沙堤芦荻之胜。比较而言,对自然景象的写照,其精致真实皆高于《夏山图》,但艺术上的抽象简练,气势的雄伟苍郁,则当推《夏山图》为第一。
此图后面有董其昌乙亥、丙子长跋两则,叙述了自己网罗董源作品的苦心孤诣,也叙述了历来画家在继承董源风格上的得失,是颇有美术史话价值的,故将两跋全文录之于下:
“予在长安三见董源画卷,丁酉得藏《潇湘图》,甲子见《夏口待渡图》,壬申得此卷,乃贾似道物,有长字印。三卷绢素高下广狭相等,而《潇湘图》最胜。《待渡图》有柯敬仲题,元文宗御宝,今为东昌相朱所藏。昔米元章去董源时不甚远,自云见源画真者五本,予何幸得收两卷,直追溯黄子久画所自出,颇觉元人味薄耳。
“董北苑为元季大家所宗,自赵承旨、高尚书、黄子久、吴仲圭、倪元镇各得其法而自成半满,最胜者赵得其髓,黄得其骨,倪得其韵,吴得其势。余自学画几五十年,尝寤寐求之。吴中相传沈石田、文衡山得见半幅,为《溪山行旅图》。岁癸巳入京得之吴用卿,又于金吾邯郸张公得巨轴一,至丁酉夏同年林检讨传言:长安李纳言家有《潇湘图》卷,余属其私,会复得之。而上海潘光禄有董源《龙宿郊民图》,其妇翁莫云卿所遗,并以售余,余竟满矣。比壬戌,余再入春明,于东昌朱阁学所见《夏口待渡图》,朱公珍之不轻示人,余始妄意别有良觏,迨壬申应宫詹之召,居苑西邸舍,是时收藏家寥落鲜侣,惟偏头关万金吾好古,时时以名画求鉴定,余因托收三种,此卷与巨轴单条各一,皆希世之宝,不胜自幸。岂天欲成我画道,为北苑传衣,故触着磕着乃尔。然又自悔风烛之年,不能恳习有负奇觏也。乙亥中秋书。”
“癸酉所收三幅董源,一为《秋江行旅图》巨轴,树木作风雨状,枝叶离披,一人骑马反顾家园,有家老着屐出视,行者不堪萧飒,下有蒙冲稳泊崖脚,一人手把书册,似无风波之忧。此图皴法变幻,非复李、范所能仿佛,真神品也。又一小幅,当是巨然,都作点树,吴仲圭所宗,并此卷而三。余自壬申出山,三载宦游,往返八千,所得清旷赏心之乐,惟此最胜。丙子六月廿七日阅卷识。思翁老人。”
《夏山图》见于历代重要著录的有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汪砢玉《珊瑚网》、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及近人庞元济《虚斋名画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