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月迹
《月迹》: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①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
“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②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很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 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奶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乎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 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奶奶说。
“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我想: 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 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
“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 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 沿着河沿跑,而且那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 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选自《散文》1980年第11期)
【赏析】
这篇散文记叙了一场饶有情趣的“寻月”。也许读者会感到奇怪,月亮高高在上,地上的人怎么能寻找月亮呢? 又是怎么个寻法呢? 读了这篇散文,你的疑团就会消散,说不定,下一个中秋节来临的时候,你也会兴致勃勃地去寻月,并感到无上的乐趣。现在就让我们先来看看贾平凹是如何寻月的。
在一个中秋节的夜里,一群农村的孩子坐在院子里看月亮,可左等右盼,迟迟不见月亮出来。于是,孩子们回到屋里,缠着奶奶说故事。说故事的当儿,月亮不仅出来了,还钻进了屋子。“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不仅想到月亮有腿,还想到呼吸会吹跑月亮。会说故事的奶奶把握了孩子们的心理,是她让孩子们出去寻月的。
交代了寻月的起因,接下来就开始了寻月的行动。先是在院子里寻,果然,满院是“玉玉的、银银的”的月光。孩子们又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疑心院子里桂树的骨朵儿是繁星变的,因为天上的星儿似乎比平日少了许多。奶奶告诉他们月亮上有桂树,孩子们很快进入感觉,满院的月光,院中的桂树,仿佛他们已在月亮里。这种幻觉出自天真可爱的儿童心理,是可信的,符合人物的身份。当孩子们从奶奶那儿得知月中住着一个叫嫦娥的漂亮女子,而嫦娥和“三妹”同样漂亮时,他们的心理就起了变化。三妹觉得月亮是她的,都想拥有月亮的孩子们发生了争执。聪明的奶奶及时因势利导,她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使孩子们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月亮是每个人的”,奶奶的话,将孩子们的寻月活动推向了高潮。
被激发了好奇心的孩子们来到河边。河的上湾有月亮,下湾也有月亮,沿着河沿跑,那一处的河里都有月亮。不仅河里有月亮,连孩子们的眼睛里也出现了月亮。这么多的月亮,的确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于是,在沙滩上,又展开了一场关于“月亮是个什么”的讨论。无论是“弟弟”说的“月亮是我所要的”,还是“妹妹”讲的“月亮是个好”,这些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 “它是属于我们的,属于每个人的。”拥有了月亮的孩子,顿时觉得也拥有了天空。
《月迹》 通过一件小事——中秋节孩子们寻找月亮的情景,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一个简单平凡却又重要的道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就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美好事物。
这篇散文在写作上借鉴了前辈作家许地山的《落花生》。风格朴素平实,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引发出一个生活哲理,所谓“寓教于乐”。寻月的整个情景,描写得生趣盎然。这是一篇较为典型的叙事性散文,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与结尾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文的语言富有童趣并带有地方色彩,如“儿”字,“了”字在句中与句末的经常出现以及双声词的运用,都为文章增色许多。
(施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