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的作者究竟是谁?
《淮南子》的作者,历来被认为是淮南王刘安,《要略》是全书的序言,说“若刘氏之书,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论”,“刘氏之书”即刘安的着作,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后来刘安还献书给汉武帝,当时的人并未提出任何的质疑。因此,《淮南子》的作者本来是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但随着近代以来着作权意识的增强,认为真正执笔的才是作者,人们开始尝试探讨,认为《淮南子》是刘安的门客集体编撰的看法占据了上风。那么这些门客有哪些人呢?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引用《淮南要略》说:“养士数千,高才者八人:苏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伍被、毛被、晋昌,号曰八公。”东汉的高诱明确指出是“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这八个人中,史书有记载的是左吴、毛被和雷被三人,但都没有提到编写《淮南子》的事情,因此《淮南子》的具体撰写和任务分工,也就难以弄清楚了。现在习惯上认为《淮南子》的作者是刘安及其宾客。现代的观念注重实际的着作权人,但在古代却不是这样,将《淮南子》的作者说成是刘安,这是古代着书的通例。秦汉时门客是主人的依附,主人得志时就为之效力,失意时则作鸟兽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武安侯田蚡受到宠幸,“天下吏士趋势利者,皆去魏其归武安”,因此座主和门客是互相利用的关系。主人提供食禄,门客贡献文字,只是一场温情脉脉的交易。刘安是诸侯王,他利用淮南王的尊崇地位和丰富的物质财富,接纳宾客、蓄养士人,这是战国末期直到西汉初年的通行做法。
战国时期,士人作为独立的社会阶层开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这主要得益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学在私门。在孔子之前,一切学问都在王官,孔子开创了私人授学的先例,建立了民间学问传授的传统。二是士的地位提升。随着学问的下移,普通人也能通过读书成为“知识分子”,他们中的聪慧者,能够凭借才华为诸侯国任用,张仪做了秦朝宰相,苏秦佩六国相印,他们能左右诸侯国的命运,“所在国重,所在国除”,士人地位的提升和价值的日益重要,使他们发出了“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口号。三是兼并战争中各国竞相笼络人才。战国末期,涌现出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他们是诸侯国王室贵族,对当时的政局影响甚大。
秦国虽然没有权力独大、影响政局的公子,却有宰相吕不韦。吕不韦是战国后期的大商贾,在赵国邯郸遇到落魄的秦公子子楚,认为“奇货可居”,因此深相结交,并为之出谋划策,又将自己的美人献给子楚,据说当时美人已有身孕,因此传说嬴政其实是吕不韦的儿子。吕不韦通过讨好没有子嗣的华阳夫人,使子楚取得了嗣君的位置。子楚当权后是为秦庄襄王,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三年后庄襄王去世,嬴政即位,尊吕不韦为“仲父”。这一次的政治投机,使他成为天下商人身份转型最成功的案例。
汉“讲经图”画像砖
(高文:《四川汉代画像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吕不韦仿照“战国四公子”,结交宾客,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并让门人编撰了一部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的着作,包括了古往今来天地万物的道理,故称《吕氏春秋》,是当时天下即将大一统的写照。吕不韦很重视这本书,具有非凡的自信,将之刊布咸阳城门,上面悬挂一千金的赏金,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即赏以千金,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实际上,这是一次成功的营销,迅速地扩大了该书的影响力。
西安东郊韩森冢(传秦庄襄王陵)旧影
([法]谢阁兰摄于1914年)
吕不韦招揽门客着书而成《吕氏春秋》,首开风气,后来刘安组织门客编《淮南子》,即是仿照吕不韦的故事,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和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也都属于这种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