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作三首(其三)曹丕》原文|赏析

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

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

白旄若素霓,丹旗发朱光。

追思太王德,胥宇识足臧。

经历万岁林,行行到黎阳。

本诗是组诗的最后一首,写行军时的壮盛军威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表现了到达黎阳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一提起古代的行军作战,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象起那身穿鲜明盔甲,跨着雄壮战马的骑兵队伍如暴风骤雨般疾驰的动人场面。本诗首二句正着眼于此,“风靡”,描绘骑兵队伍从风急驰,席地而去的情景;“龙骧”,形容骑兵战士雄壮威武的超人气势。二句绘声绘色地渲染了行军途中骑兵大军万马奔腾的热烈场面,一开始就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以下转为渲染金鼓、干戚和军旗,以表现军队的士气。“金鼓”,金属的乐器和战鼓,行军时用之助军威,壮声势;“干戚”,即斧与盾,此泛指兵器;“白旄”,竿顶上用旄牛尾装饰的旗帜。“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白旄若素霓,丹旗发朱光”四句,抓住了象征军威的要素:有纵横交错的多种武器,有迎风招展的各式军旗,也有震动天地的金鼓声;既有目之所见,色彩绚丽,眩人眼目,又有耳之所闻,喧闹热烈,催人振奋。既突出王者之师大军出征的堂堂正正,又出色地衬托了行军队伍的磅礴气势。与首二句的正面描绘相配合,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所率领的这支大军的强盛军容和壮大军威。

曹丕在《典论》中曾强调“诗赋欲丽”,所以他的诗作往往注意声色的相互渲染衬托。清人王夫之也注意到了这一特点,在《古诗评选》中论本诗时说:“一以音响写之。”

“追思太王德,胥宇识足臧”二句,笔势忽转,写其由此而引起的感想。“太王”,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自邠(今陕西邠县)迁岐(今陕西岐山),奠定周朝基业。后追赠太王。此则指其祖曹嵩,据《三国志》,延康元年(220)五月,追赠曹嵩为太王,夫人丁氏为太王后,黄初元年(220)十月,追赠曹嵩为太皇帝。此乃以其祖嵩比周文王祖,赞美祖先遗下之基业确为美好。《诗经》有“聿来胥宇”句,此用之,“胥宇”,犹相宅,即考察地势,选择建筑宫室的地基。用在这里有追本溯源的意思,又暗以文王自比,表示建立新王朝的愿望。(此亦可证诗为延康元年[220]南征时作,而不在建安八年[203]也)末二句交待行军,结尾也显得较为自然。

本诗和诗人大部分诗作婉约细腻的风格不同,前半部分气势雄壮,感情强烈,后半部分则承以缓语,一张一弛,各臻其妙,是诗人创作中别具一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