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星落檐外,馀月罢窗东。
水白先分色,霞暗未成红。
此诗虽短,但短而有味。有味之处,在于诗人观察的细腻和构思的严密。
全诗四句,无不紧扣题目。首句即入手擒题,以“残星”点明“晓”字:残星稀疏,斜落檐外,必是夜色将尽、东方欲晓。次句接着写道,此时一弯淡月,正低悬于东窗之上(按每逢夏历月末数日,月晨见于东,诗写实景)。淡月疏星,相互映衬,便将人引入拂晓时分所特有的凄清、寂静的气氛中去。
如果说,此诗前二句是侧写东方欲晓,那么,后二句便是诗人通过表现对于物体亮度和云层色彩的观感,正面描绘出曙色朦胧的情景:此时天未大亮,四周景物尚不清晰,只有银白色的河水波光粼粼、流淌不息,显出特有的亮度,似乎造物主已将晓色预先分给了它。随着日之将出,东方的云层受到接近地平线的阳光的照射,已逐渐由湛蓝变成灰白。从这“霞暗未成红”的富于生发性的顷刻,我们不难想象,很快地,天边就会露出一线异色,须臾之间,将是朝霞满天,一轮红日,也就喷薄而出了!
这首小诗,体物熨贴,辞藻清丽,对仗工整,颇具齐梁小诗的风韵。由于它采用了五言的形式,较之七言,音节显得安闲和平,对于表现黎明之时的宁静氛围,也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