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两晋志传》小说简介|剧情介绍|鉴赏

《东西两晋志传》小说简介|剧情介绍|鉴赏

不题撰人,卷端题,秣陵陈氏尺蠖斋评释,绣谷周氏大业堂校梓,共十二卷,西晋四卷,东晋八卷,有明万历四十年刻本,英德堂刻本、带月楼刻本、文远堂刻本、上海石印本、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铅印本等,均属此系统。

又有《东西晋演义》十二卷、五十回。《东西晋演义》 只是 《东西两晋志传》 的修改本。



《东西两晋志传》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主要依据历史资料写成,从晋武帝太康元年开始至恭帝元熙二年止 (280~420),共一百四十年的重要历史事件,本书都详略不同的有所反映,主要是东西两晋的兴衰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罪恶,反映了人民的要求和情绪,在客观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倾向性: 反对战乱,反对分裂,鞭挞统治阶级的腐朽,同情人民的起义。

本书以年代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所列三百四十七个题目,大有编年纪事本末的手笔,但却是历史小说,不是历史。其人物虽多,,没有一个贯彻始终的主人公,但着墨最多的却是一些主要人物。书中一些传统历史小说的缺点,当然也是存在的,如序中认为正确的“严华裔之防,尊君臣之分,标系统之正闰、声猾夏之罪愆。”今天看来正是历史观、阶级观、民族观方面的局限性,至于堆砌史料,头绪纷乱,人物塑造不够集中,缺乏生活语言,因体例及作者水平所限不足之处也是存在的。关于这些,下面分两个方面来叙述:

一、广阔的历史生活画卷

《东西两晋志传》、按照历史发展,西晋与东晋分述。西晋116个题目,东晋231个题目。

西晋部分主要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八王之乱,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人民起义,民族斗争。

西晋的统治者是一个腐朽的政治集团。晋武帝司马炎,作为开国之君,本该有所作为,但他却实行了一些错误的政策,造成了战乱,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小说描写,他在全国统一之后,认为天下太平,“悉去兵政”; 认为郭钦所上《徙戎策》是“迂阔之言”;推行“九品中正制”,形成“上品无寒微,下品无势族”的政治局面;分封诸王,都督各镇,形成地方独立的军事政治集团,为后来的 “八王之乱” 种下了祸根。

作者在《刘毅对帝似桓灵》一节中,充分揭露了晋武帝的腐朽生活,他极意声色,羊车行幸,卖官鬻爵,甚于桓灵。他“先于泰始九年 (273),多简良家女子,以充内职,复自择其姿色之尤美者,以绛纱系臂为质。”太康二年(281),“诏选孙皓宫人五千入宫,帝多内宠。平吴之后,颇恣淫乐,怠于政事,掖庭内殆将万人,而并宠者众,欲适莫知所主,乃制为羊车,每日乘坐,听其所至,至便宴寝其宫。”太康三年(282),“帝南郊礼毕,喟然问司隶校尉刘毅曰: “朕可方汉之何帝?卿试言之。”毅曰: “可方桓、灵。”帝曰: “吾虽德不及古人,犹克已为政,又平吴会,混一天下,方之桓、灵其己甚乎?”毅曰: “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刘毅的揭露可谓深刻。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皇帝如此,权贵们也不甘示弱。皇帝靠卖官捞钱,被拜为太仆和卫尉的石崇,在做荆州刺史时,靠抢劫运使客商致富,“屋宇宏丽,后房数百,”富盖天下。作者在《石崇与王恺斗富》一节中揭露,一日石崇与文明皇后的弟弟,后将军王恺斗富,“王恺说我家中以饴饫釜,石崇道我家中以蜡代薪……恺使人作紫丝布障四十里,崇使人作锦布障五十里; 崇涂室以椒,恺用赤石脂……。武帝闻王恺与石崇斗宝,乃宣恺入,取珊瑚树高二尺者赐恺……崇看了,便以铁如意击碎……乃使人取珊瑚树高三四尺者六七株,条干绝俗,光彩夺目,如恺比者甚众,因以赔恺。”石崇在河阳有金谷园,为践送畅饮之所,每宴饮,令美女劝酒,劝饮不尽,当场斩杀美女,一次劝王敦,敦故意不饮,连杀三人,残暴已极。权贵们的腐败,不是少数人,太傅何曾日食万钱,他的儿子司徒何劭日食二万钱,王济用人乳饲猪肫而蒸食。

西晋统治者腐朽不堪,加剧了阶级矛盾。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日益激化,终于爆发了八王之乱。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描写了晋武帝死后(290),贾后专权,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司马氏诸王争夺中央统治权力的政治斗争和武装斗争。在连续十六年的战乱中,统治者司马氏亲骨肉之间,耍尽了阴谋手段,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就像一群疯狗争夺一块骨头那样,互相撕裂,互相吞噬。元康元年 (292),贾后用汝南王亮 (宣帝懿第四子) 辅政,又利用楚王玮 (武帝炎第五子)与司马亮的矛盾,杀了司马亮,后以擅杀大臣罪名杀掉司马玮。永康元年 (300),掌握禁军的赵王司马伦 (宣帝懿第九子) 杀贾后,次年废惠帝自立为帝。镇守许昌的大将军齐王司马冏(文帝昭子) 起兵讨司马伦,并得到镇守业城的征北大将军成都王司马颖 (武帝炎第十六子) 和镇守关中的征西大将军河间王司马颙(宣帝弟孚之孙)的响应,经激战司马伦兵败被杀,惠帝复位,齐王冏统帅几十万大军入京辅政。太安元年 (302),在京的长沙王司马义(武帝炎第六子) 杀掉冏,在洛阳执政。次年,司马颙联合司马颖攻杀司马义。永兴元年 (304),司马颖为皇太弟、丞相居邺城遥控朝政。东海王司马越 (宣帝懿之孙) 挟惠帝进攻司马颖,兵败惠帝被俘。永兴二年 (305),司马越再次起兵,先后攻杀司马颙和司马颖。次年司马越毒死惠帝,立怀帝,八王之乱始告终。

在西晋统治者之间及其与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的争夺战中,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被杀戮,统治者横征暴敛,再加上水旱蝗灾,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小说描写,公元306年,司马越执政,派刘琨镇守并州,“时并州饥馑,数为胡寇所掠,,吏民万余人,悉随腾就谷冀州,号为乞活。所余户不满二万,寇贼纵横……至晋阳,府寺焚毁,邑野萧条。”307年,苟晞攻汲桑,“晞军行到兖,与桑相持数月,大小五十余战。”后以火攻,“杀得汲桑之众十去其九,尸积肉山,血染朱池。”309年,汉王刘渊派刘景攻黎阳县,王堪败逃,“景以众入城,怒百姓不开城纳兵,乃令诸兵将黎阳男女三万余人,皆沉于河淹死之。”311年石勒南征,长驱二十万困围洛阳城,“相持一个月余,城中粮尽,百姓饿死一半……人民相食,百官流亡者十之八九。”城破,“刘曜自西门入,士民死者三万余人。遂又遣人发晋帝诸陵,焚其宫室,见羊后美容,纳之为妃。”

在那战乱的年代,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大批难民,背井离乡,流亡他方。晋惠帝元康末年 (209), 略阳、 天水等六郡, 汉族和流民数万家, 流入益州就食,西晋政府强追流民返回本土,限期还乡。永宁元年(301),流民拥李特、李流兄弟为首,发动流民起义。起义军屡败晋军,进攻成都,李特、李流死后,李特的儿子李雄攻下成都,称成都王,后改称帝,国号成。这个农民起义政权,一直延续到公元347年。

在西晋内乱,人民起义的冲击下,西晋统治薄弱,内迁的少数民族首领也相继起兵反晋,加速了西晋的灭亡。永兴元年 (304),匈奴贵族刘渊在汾河流域起兵反晋,国号汉,自称汉王。永嘉二年 (308) 称帝,建都平阳 (今山西临汾)。王弥、石勒降汉后,势力更加强大。永嘉四年(310),刘渊死,刘和继位,握有兵权的刘聪杀和自立为帝。次年刘聪派刘曜、王弥攻下洛阳,晋怀帝被俘。晋立司马业为愍帝,都于长安。建兴四年 (316),刘曜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东晋部分,主要描写东晋政权的特点,北伐战争,淝水之战和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

西晋灭亡后,大兴元年 (318),左丞相司马睿在建康称帝。东晋政权不同于西晋之处,在于西晋司马氏皇族专政,东晋则皇权削弱,势族宰辅专政。作者指出: “元帝始镇江东,王敦与王导同心翼戴,元帝亦推心任之,敦总征讨,导专机政,群从子弟,布列显要,时人语之曰: ‘王与马共天下’”。王敦、王导之后,相继又有庾亮、桓温、谢安、刘裕专政,仍然是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刘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晋主虽有南面之尊,而无总御之实,宰铺执政,政出多门,权在公家,遂成习俗,直至刘裕篡晋为止。

小说描写了东晋历次北伐的情况。统一本来是广大人民群众和部分爱国将领的愿望,但由于晋元帝胸无大志,历届势族的实权派又都热衷于内部权力之争,分散了统一的政治军事力量,往往北伐取得了某些胜利也不能巩固,始终没有完成统一的事业,但他们的精神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往往得到南方和北方人民的支持。小说《祖逖击楫取中原》一节,生动的描写了这种情况。

祖逖出身士族,父祖武为晋王掾,上谷太守。他轻财好施,博览群书,有赞世之才。公元313年洛阳陷落,他率亲党百余人来江南泗口,投奔司马睿。拜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逖乃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至中流出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人皆慨叹,屯于江淮。阴起冶铸器械甲胄,又募得二千余人,进屯豫州,安民阅武,大兴攻讨,北土士民一皆来归之,于是北土遂平,而黄河以南,尽为晋土。”后晋元帝恐祖逖功高难制,乃任命江南士族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兖、豫、幽、冀、雍、并北方六州军事,统辖祖逖所部。他自知壮志难酬,忧愤成疾,大兴四年(321)卒于雍丘 (今河南杞县)。他死后把部队撤回寿春,收复国土得而复失。

此后,咸和八年 (333),权臣庾亮、殷浩等北伐,劳而少功。永和十年(354)、永和十二年 (356)、太和四年 (369),桓温三次北伐,虽曾直抵灞上,收复洛阳,逼近邺城,取得了不小的军事胜利,都没能巩固,而最后退回。刘裕于义熙十二年 (416),北伐灭秦,忙着回来镇压卢循起义军,长安等地,留子义真镇守,最后败回。

小说在《秦王集议寇江东》、《秦王坚亲寇江南》等节中,比较生动地描写了著名的淝水之战。前秦苻坚在统一北方之后,志满意得,想进攻东晋,统一全国。遣其子征南将军苻叡及冠军慕容垂、左将军毛当,发长安戍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 又遣苻融、 张蚝、 苻方、 梁成, 慕容垂率步骑二十五万, 号称百万,列阵临淝水,前后千里,旗鼓相望。

此时,东晋桓温己死,谢安主政,各派政治力量平衡均势,比较团结。在大兵压境的形势下,晋孝武帝诏加谢安为大都督,其侄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谢安沉着应战,遣都督谢石,东骑将军桓冲、前将军刘波、冠军将军石处、振军将军桓石民、辅军将军杨亮、龙骧将军胡彬、鹰扬将军郭铨、豫州刺史桓伊、辅国谢琰等率水陆军七万,相继进拒,指授方略,各当其任。与苻坚隔淝水相柜,令朱默设计败苻坚,使死者漫山塞野,淝水为之不流。

淝水之战后,东晋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建立奇功的谢安,权重招忌,被迫出镇广陵,宗室司马道子辅政。司马道子死后,其子司马元显继续执政。为了加强自己的军事地位,以抗桓玄,于隆安三年(399),征调东南八郡“免奴为客” 者当兵,“东土嚣然”,成为晋末农民起义的导火线。

晋末农民起义历时十二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399~402),由孙恩领导,以海岛为基地,主要活动于江浙沿海一带。队伍由百余人,发展到数十万。多次攻破东南郡县,杀死会稽太守王凝之、吴兴太守谢邈、永嘉太守谢逸、吴郡太守袁山松、卫将军谢琰,声威大振,但多次为刘牢之所败。最后临海受挫,孙恩投海自杀。第二阶段(402~411),由卢循领导,主要活动在东南各省内地。孙恩起义失败后,其妹夫卢循率余部数千人浮海南下攻陷番禺 (广州)、始兴 (韶关),俘广州刺史吴隐之,后屯军休整。义熙六年 (410),分兵两路北进,卢循所部越五岭,攻长沙,取巴陵(岳阳); 卢循姐夫徐道覆所部破卢陵(吉水)、豫章(南昌),两军会师,大败北府兵刘毅,包围东晋首都建康。时北伐的刘裕回救,卢循数战不利,南撤广州,转攻交州,战败投水自杀。徐道覆战死于始兴,起义归于失败。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小说是通过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历史小说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再创造来反映历史的真实的。《东西两晋志传》描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着墨较多的也有十几个,这里只能对几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加以分析。

贾南风

西晋部分,作者着重写了晋武帝、贾后、赵王伦、孙秀,张华等,写得比较有特色还是贾后,她突出的性格特点是狠毒、残忍、生活淫乱,是一个专断有政治野心的阴谋家,《贾后南风夺朝权》等节描写了她的形象,武帝殁,惠帝立,皇后贾氏,讳南风,平阳贾充之女。她心性酷虐、妒嫉。为太子妃时,太子畏而惑之,嫔御罕有进幸者,尝手杀宫人,或以戟掷孕妾,子随刃堕地。武帝欲废之。杨太后救之曰:“贾公屡有大勋于社稷,岂可以其女妒而亡之耶!”遂得不废。太后数戒厉贾氏。她不知责己,反以为恨。惠帝即位,立为皇后,益发荒淫放恣,与太医令等淫乱,又常使阉宦以簏箱装少年以入宫同寝,中意者留,不中意者即害之。尝有洛阳盗尉郭小吏,姿容端丽,为一老妪以为女治病为由骗入,留宿数夕,共寝欢宴,临行赠以宫内衣物等,事泄,人知为贾后所为。

贾后性凶悍多权诈。每帝临朝,必在珠帘后设坐,大臣奏事,不待惠帝开口,即干预之。顾命大臣杨骏奏她扰乱朝政,宜速还宫。贾后深恨之。贾后勾结殿中中郎将孟观、李肇二人密谋,遣人联络楚王司马玮以为外应,称杨骏谋反,矫惠帝手诏,欲杀之。皇太后闻讯,急命人射书出城,以图救之,不料为贾后宫人所得,呈贾后,贾后即宣言杨太后与杨骏通同谋反,令殿中兵急出,火烧杨骏公府,杀杨骏并其弟杨济、杨珧等,夷三族,死者数千人。贾后又忘恩负义,矫惠帝诏,命孟观强徙太后出宫。太后既徙,贾后又命孟观、李肇等奏太后图危社稷,帝未及对,贾后即诏下金墉,废杨太后为庶人,后又将杨太后谋杀。嗣后,贾后用汝南王司马亮辅政,她借楚王玮的手杀了司马亮,随后又以擅杀大臣的罪名杀了司马玮,由此开启了八王之乱。

惠帝长子司马冏,为谢才人所生,贾后怕他继承王位,危及贾氏,阴谋陷害太子要弑惠帝,遂免为庶人。金墉被贾后矫诏毒死。历史的辩证法是无情的,她残害别人的手段又落在了自己的头上,后来赵王司马伦和齐王司马冏共讨贾后。司马冏以同样的手段,矫诏执贾后,历数其罪恶,废为庶人,徙金墉。最后,司马伦遣人以金屑酒将她毒死,结束了她罪恶的一生。

王敦与王导

王敦与王导是王氏家族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也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持者。但他俩的性格和政治态度却迥然不同,一个性情残暴,欲夺取东晋政权; 一个性情宽和,欲维护东晋政权。一个是残暴军阀的形象; 一个是雍容大度的政治家的形象。

王敦是王导的从兄,晋武帝女襄城公主之夫,性情残忍。早在王恺与石崇以豪侈相尚时,王恺设宴会,女伎吹笛,小失声韵,就被殴杀。时王敦、王导均在座,诸客皆失色,而王敦神色自若。石崇每宴客,常令美人行酒,客饮不尽者,便杀美人。王导素不能饮,但酒至则勉强饮尽,而王敦能饮酒,却故意不肯饮,眼看连斩三人,不饮如故。王导责备他不该如此。他反说:“自杀伊家人,何豫所事?”他还亲手杀死从兄王澄。

东晋初期王敦和王导都是元帝的依靠力量“敦总征讨”,“导专机政”“群从子弟,布列显要。”特别是王敦“悖权骄恣”,控强兵,屯武昌,对司马氏政权造成一种威胁,元帝采用一些防范措施,稍抑损王氏之权。这主要是引刘隗、刁协以为心腹抑王导,委将分镇要地防王敦。利用了一些非主流和地方派的力量,这更引起了五敦的不满。酒后辄咏曹操乐府诗曰:“老骥伏柄,志在千里;烈士募年,壮心不己。”时有问鼎之心,以打击非主流派和地方派的力量。

公元322年,王敦与参军钱风密谋举兵攻建康,其侄王允之佯睡闻之。次日,允之以探亲为由,急赴建康,将阴谋告知其父王舒及伯父王导,舒、导即以其言奏元帝,建康遂有备。未几,王敦以讨刘隗,刁协为名,引兵二十余万,进攻建康。

元帝闻王敦兵至,征戴渊、刘隗军入卫建康。刘隗、刁协奏请先诛王导族众,然后以兵迎敌。王导率其从弟中领军王遽,左卫将军王廙,侍中王侃、王彬及宗族群从昆弟子侄二十余, 诣阙待罪。 时值周顗入朝, 为导辩罪陈情, 元帝遂赦导等,并以王导为前锋大都督,总领诸军事,迎战王敦。王敦率军与刘隗、刁协战于石头城下,隗、协战败,走还建康,元帝与其执手相泣,令二人各携家属领兵而逃,以去王敦兴兵口实。隗、协虽去,王敦仍拥兵不朝,放士卒劫掠。王导奏请加敦爵位,以缓和矛盾,并自率百官,至敦营请求罢兵,敦乃许之。 王敦素惮周顗, 以问王导, 导不置可否, 遂杀周顗, 并诛戴渊。 这样王敦兴兵的结果,赶走了非主流派刘隗、刁协,以清君侧; 杀害了地方派有影响的人物周顗、戴渊;孤立了晋元帝,这才撤走了军队。王导扮演了忠于晋室,维持政局的贤相角色。 周顗死后, 王导因入中书省对检中书故事, 忽见周顗上元帝救己之表, 殷勤款至, 乃知元帝不诛己, 实赖周顗之力。 想到自己对杀周顗时的模棱两可的态度,执表流涕, 归告诸子弟曰:“吾虽不杀伯仁(周顗宇),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可见他还有良心。

元帝因王敦作乱,忧愤而死,临终召司徒王导受诏辅政。明帝即位,加封王导为郡公,进位太保,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这时王敦野心不死,还要二次进兵建康。王导献计,发诏暴其罪恶,敦见诏气急病笃,遂命其兄王含及参军钱凤帅军出战,敦不久病死,王含等兵败被杀,敦党悉平。明帝短命,临终执手托孤于王导,成帝即位时乃15岁儿童,太后临朝称制,外戚庾亮辅政,但王导的地位一直无法动摇,直至公元339年去世。

刘裕

刘裕是东晋后期的一个曹操式的奸雄。他雄才大略,善于玩弄权术,具有奸诈狡猾的性格,他不断剪除异己,提高自己的地位,最后篡晋成功,做了南朝刘宋的第一个皇帝。

刘裕字德裕,小名寄奴,彭城人。曾祖刘混,永嘉之乱时,渡江居京口(今镇江),他原是东晋北府兵名将刘牢之手下的一名军官,桓玄之乱后,投奔桓玄,被任为中军参军,与桓修东征卢循,双手沾满了农民起义军的鲜血。他接受刘牢之的外甥何无忌的建议,联络京口刘毅、刘穆之等人,杀死桓修、刁弘,于公元404年起事,打出了诛桓玄,迎晋帝的旗号,打败桓谦,桓玄被迫出走,占领建康。作者在《刘裕大计破桓谦》一节,说: “刘裕勇冠三军,当今无敌,是为一世之雄。”占领建康后,裕固辞扬州牧之任,为镇军将军,都督八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刘裕对直接控制中央政权的扬州牧为什么 “固辞不受”,表面上看似乎是谦恭,实际上刘裕有自己的考虑。因为当时天下未定,各路异己势力并未削平,主要任务是军事,因此要抓军权,朝庭事务,让给王谧。一则免得目标过大; 二则王谧与刘裕关系不错,刘裕微时,就曾称他为 “一代英雄”; 三则中央政务实际上委任给他最好的朋友刘穆之。

公元405年,冯玄杀桓玄之后,何无忌保护晋帝,东还建康,刘毅、刘道规 (刘裕弟) 屯兵夏口,以防诸桓。时朝廷新定,未暇征讨,为了避免一时树敌过多,决定先稳住农民起义军,“与百官议品爵招安,于是遣人以卢循为广州刺史,徐道覆为始兴相。作者在《刘裕遗循续命汤》 ‘一节’,描写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二人皆受命,遣使贡献,因遣人馈刘裕 ‘益智粽’,裕笑曰: ‘彼笑我无能也。’ 遂使人报以 ‘续命汤’”。

公元408年,晋帝设朝,近臣奏司徒扬州刺史王谧薨,无人辅政。这时又面临着中央权力的分配问题,左仆射孟昶奏曰:“此事必须问刘毅、刘裕二人。”于是决定派尚书右丞皮沈来丹徒与毅、裕商议。刘毅曰:“可使中领军谢混为扬州刺史,刘裕先曾固辞,不肯任扬州,可使镇丹徒,领州内事,不必再议。”皮沈见刘裕,将毅意告之。裕曰:“待我商议回音,与卿还京。”裕召穆之问之,穆之曰:“公今岂得居谦,遂为守藩之将邪?刘毅、孟昶诸公俱起布衣,共立大业,一时相推,故以明公为盟主,非宿有臣主之分也。力敌势均,终相吞噬,扬州根本所系,不可假人,前授王谧,事出权宜,今若复他授,便受制于人,一夫把权,无由可得。”裕曰:“卿乃吾之荀彧也!”因此,刘裕与皮沈入京师。次日朝堂议事,群臣见裕自诣,乃不敢别议,即拜裕为待中、东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 录尚书事,兼领扬州刺史。从而夺得了中外军政大权。

公元409年,刘裕伐燕,卢循乘虚进攻建康,起义军打败刘毅,何无忌战死。刘裕回军,卢循战败,逃回番禺,至交州被刺史杜惠度暗害而死,徐道覆亦兵败被杀。此后,刘裕先后翦除异己势力。公元412年,命王镇恶打败刘毅,毅兵败自杀。公元413年,在新亭计杀诸葛长民。公元415年,赐死荆州刺史司马文休。

公元416年第二次北伐,占领洛阳长安,灭姚秦,时刘穆之死,京师无托,刘裕回南,子义真留镇长安。418年义真败回建康。419年翦除宗室之有才望者。以鸩酒毒死安帝,立恭帝,加封宋公裕爵位,裕辞不受。经恭帝再三禅让方即帝位。

总起来说,《东西两晋志传》反映的历史生活内容丰富,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腐朽与凶残,同情人民的苦难和反抗斗争,读后使人想一个“为什么”?有利于总结历史经验。本书虽然创作了不少形象鲜明的历史人物,但存在着头绪繁纷,人物塑造不够集中,史料堆砌等不足,但它仍不失为中国历史小说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断地感染和教育着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