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环小传》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杜环小传》,明·宋濂作,本文选自《宋文宪公全集》。按,宋濂(13101381),字景濂,浦江(今浙江金华)人。元惠宗至正中,荐授翰林士院编修,以亲老辞不赴,隐东明山著书,历十余年。明太祖时,累官至翰林学承旨、知制诰,为太子师傅,并主编修撰《元史》。以老致仕,因长孙慎坐法,举家谪茂山,道卒。濂为明“开国文臣之首”,博极群书,为文醇深雄健,体裁严简。
乔力
杜环,字叔循。其先卢陵人,[1]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一元固善士,所与交皆四方名士。环尤好学工书,谨饬重然诺,好周人急。[2]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岁,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彼见母,念允恭故,必不遗弃。”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念允恭尝仕金陵,亲戚交友,或有存者,庶万一可冀。[3]复哀泣从人至金陵。问一二人,无存者。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门内有双橘,可辨识。”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颇若尝见其面者,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4]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且环父与允恭,交好如兄弟,今母贫困,不归他人,而归环家,此二父导之也,愿母无他思。”时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5]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性褊急,少不惬意,辄诟怒。[6]环私戒其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进匕筋。[7]以母故,不敢大声语。越十年,环为太常赞礼郎,奉诏祠会稽。[8]还道嘉兴,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是日环初度,[9]母见少子,相持大哭,环家人以为不祥,止之。环曰:“此人情也,何不祥之有?”既而伯章见老母,恐不能行,竟诒以他事辞去,[10]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将死,举手向环曰:“吾累杜君,吾累杜君!愿杜君生子孙,咸如杜君!”言终而气绝。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11]环后为晋王府录事,有名,与余交。史官曰:[12]“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能死而养其亲乎!”
【注释】 [1] 先:先人,祖上。卢陵:今江西吉安县。[2] 谨饬:严正规矩。重然诺:重视信用。周:周济,援助。 [3]庶:庶几,也许可以。表示希望之词。冀:希望。 [4] 糜:粥。食(si饲):给人吃。 [5] 媵(ying映)女:陪嫁的婢女。 [6] 褊(bian扁)急:狭隘急躁。褊,衣服狭小,引申为狭隘。惬(qie怯)意:满意,快意。诟(gou够):骂。 [7] 匕筋:调羹和筷子。 [8] 太常:即太常寺,掌管宗庙礼仪的机构。祠会稽:到会稽去祭祀,“祠”作动词用。[9] 初度:生日。 [10] 诒(dai殆):欺骗。 [11] 岁时:逢年过节。云:语助词,无意义。 [12] 史官:作者自称,下文是作者的评论。
【译文】 杜环,表字叔循。他的祖上是卢陵人,因为侍奉父亲杜一元在江南一带做官,就在金陵安了家。一元本是一个修养很高的读书人,同他交游的,都是各地很有名望的知识分子。杜环特别爱好读书学习,长于书法,为人严正规矩,讲究信用,乐于在别人危难的时候帮助人家。他父亲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病死在九江,家庭破落了。常允恭的母亲张氏,六十岁了,在九江城墙下痛哭不止,没有归宿。有认识常允恭的人,怜悯张氏年老了,告诉她说:“现在在安庆府做知府的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何不到那里去依靠他。他见到您,考虑到他和允恭的情谊,必定不会不管您。”老母按这人说的去做了,搭乘别人的船去拜望谭敬先。谭敬先推故不见面。老母的境遇十分困窘,想到允恭曾经在金陵做官,那里的亲戚朋友,或者还有活着的,也许有万一的希望。于是又掉着眼泪哀求别人将她带到了金陵。打听了亲戚朋友中的一两个人,没有还在的。接着又打听杜一元家在哪里,问人家说:“一元现在还健在吧?”路上行人回答说:“一元死去很长时间了,只有儿子杜环还在这里,他家住在直鹭洲坊,中院门里边有两棵橘子树,可以借此辨认。”老母穿着破衣烂衫,冒雨走到杜环家。杜环正在陪着客人说话,见到老母十分惊愕,就像曾经见过她的面似的,问她说:“老母不是常老太太吗?为了什么事来到这里?”老母哭着告诉杜环来到这里的缘故。杜环也一边听一边哭,搀扶着老母坐下,向她行礼,又喊妻子出来行礼。杜环的妻子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老母的湿衣,端来米粥让老母吃,抱来被子让老母休息。老母打听过去与她家交往密切的老朋友和她的小儿子伯章。杜环知道她家的老朋友没有在这里的,不能去依靠他们,又不知道伯章的死活,姑且安慰老太太说:“天正在下雨,雨停了为您老人家去打听。假如没有人侍奉您,我家虽然贫穷,难道不能供奉您老人家吗?再说我的父亲与允恭,情谊像亲兄弟一样,今天您老人家贫寒困窘,没被别人收留,而来到我家,这是我两位父辈的在天之灵领着您来的,希望您不要再想别的。”当时正值战乱之后的饥荒年月,百姓们亲骨肉都不能互相保全,老母见杜环家境贫寒,雨停之后坚决要出去寻访别的朋友。杜环让妻子陪嫁的侍婢跟她一起去,到天快黑时,果然没有找到任何朋友空手而回,这才下定了在这里住下去的决心。杜环买来布匹绸缎,让妻子为老母缝制衣服被子。自杜环以下的家人,都把老人当做母亲来侍奉。老母性情狭隘急躁,遇到稍微不舒心的事,便怒骂不止。杜环私下里嘱咐家里的人,让老人由着她的性子行事,不要因为家境困难,慢怠老人,与她计较。老母有痰喘的病,杜环亲自为她熬药,吃饭时亲自给她拿调羹、筷子。因为老母的缘故,不敢大声说话。过了十年,杜环做了太常寺的赞礼郎,奉皇帝的旨意到会稽去祭祀神庙山灵,回来时路经嘉兴,遇到了老母的儿子伯章,杜环垂泪对他说:“太夫人住在我家,日夜想念你以致得了病,你不能不尽早去见她老人家。”伯章好像没有听到什么,只是说:“我也知道母亲在你家,只是路远不能前去。”杜环回到家过了半年,伯章才来了。这一天是杜环的生日,老母见到她的小儿子,抱住大哭。杜环的家人觉得很不吉祥,前去制止她。杜环说:“这是人之常情,有什么不吉祥的呢?”母子相见后,伯章见母亲老态龙钟,担心不能一起走,竟撒谎说还有别的事情,告辞而去,从此不再管他的母亲。杜环侍奉老母更加恭敬周到,然而老母也更加想念伯章,疾病顿时加重了,过了三年就去世了。临死之前,抬起手来向杜环说:“我拖累了杜君,我拖累了杜君!祝愿杜君生的子孙,都像杜君这样!”说完这几句话便咽气了。杜环买了棺槨恭行殡葬的礼仪,在城南钟家山买了地,安葬老母。逢年过节经常到她的墓前祭奠。杜环后来在晋王府当录事,很有名望,与我交游。史官评论说:“朋友之间意气投合时,表示将自身的一切都交付给朋友,好像并不困难;而到了事情有了变化、朋友走投无路之时,不能实践自己的诺言而背叛朋友而去的人,太多了,何况能在朋友死去之后而赡养他的双亲呢!”
【总案】 中华民族一向具有崇德重义的优良传统,本文所写的杜环,就是一位心地善良、信义卓著、具有崇高道德修养的典范。他数十年如一日,像对待自己母亲那样赡养孤苦无依的张氏,真正做到了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种体恤孤寡、怜老惜贫的仁者胸怀,今天也是值得进一步发扬的。本文在表现杜环高尚的道德风范时,不仅写出他自己侍奉张氏的言行,而且又用张氏儿子的朋友谭敬先和张氏的亲生幼子常伯章的行为与之对比,这就使杜环的崇高品质更加突出。
乔力,张稔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