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集《第五十四章·其德乃普》释义

其德乃普

【原文】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子孙以祭祀不辍[1]。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2]。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3]。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4]。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

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

以邦观邦,

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以此。

【注释】

[1]辍:中断。

[2]余:富余。

[3]长:长久,久远。

[4]邦:现在的国。

【译文】

善于立法者自己就被禁锢在法律的规范之内拔不出身子,

善于聚拢徒众的人自己也被聚拢在徒众之中脱不出自身,

子孙对其祭祀总不间断。

把德修炼到一人身上,德表现出来的是纯真;

修炼到一家,德表现出来的是富余;

修炼到一乡,德表现出来的是邻里相处和睦久远;

修炼到一国,德表现出来的是丰饶;

修炼到整个天下,德表现出来的则是自由平等。

因此以是否纯真去观察一个人是否有德,

以是否富裕观察一个家是否有德,

以邻里相处是否和睦久远观察一个乡是否有德,

以邦国的经济是否丰饶观察一个邦国是否有德,

以天下百姓是否都自由平等观察天下是否有德。

我凭借什么去判断天下是怎样的一种状况?

就是以此为准则。

【解析】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建”是国家建立法律之意,“善建者”,就是善于立法的人。“不拔”,拔不开脚步之意,亦即受法之禁锢不得自由之意,老子提倡自然无为,反对任何对人之禁锢的社会形式。“抱”,聚拢;“善抱者”,就是善于聚拢徒众的人,当老子之世,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是第一个“善抱者’,老子对其采取不赞成的态度,老子本人一个徒众也不收。“不脱”,脱离不开自身,亦是不得自由之意。“祭祀”,一种怀念先人的仪式。“不辍”,不间断。我们都知道,儒家特重视宗族的延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把是否有子孙对祖宗进行祭祀看成头等大事。老子提倡自然无为,反而把子孙的祭祀看成是一种搅扰,是对安宁的破坏,因此也持反对态度。此章老子是批判法家和儒家的社会观,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儒家强调以礼乐教化治国,都是有为之治,都与老子的自然无为的理念格格不入,老子通过对法、儒两种有为思想的批判,进而提出修身、齐家、睦邻、治国、平天下的标准。老子认为:法家以法制以求修身、齐家、睦邻、治国、平天下,儒家以聚徒讲学以求修身、齐家、睦邻、治国、平天下,都是有为,都是不但禁锢他人也禁锢自我的愚蠢做法。道之德的理念,是自然无为的理念,应该用自然无为去修身、齐家、睦邻、治国、平天下。

在老子的理想之中,以自然无为去修身,那么就会人人都变得纯真,从而消除了人心险诈;以自然无为去齐家,那么家族成员都以纯真无诈事家,从而家庭也会成为富裕的家庭;以自然无为去与乡邻相处,那么人人都以纯真对人,从而乡邻之间也能和睦久远;以自然无为去治理国家,国家也能兴旺发达;以自然无为去治理天下,天下百姓就都能获得自由平等。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是讲德之作用于身、家、乡、国、天下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把老子所讲的德修炼到身、家、乡、国、天下之后,身、家、乡、国、天下将会怎么样。老子在这里是在描绘一幅由自然无为之德作用下的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的图画。“修”,修炼,使德成为个人修身、齐家、睦邻、治国、平天下的自觉规范。“之”,到。“余”,富余。“长”,久远。丰,五谷丰登,上古社会是农业社会,社会的经济状况的好与坏,主要看农业的收成。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是讲如何检验身、家、乡、国、天下是否有德。怎样检验呢?老子提出了标准,那就是以修之身作为检验身之标准,以修之家作为检验家之标准,以修之乡作为检验乡之标准,以修之国作为检验国之标准,以修之天下,作为检验天下之标准。换句话说就是以富裕、久远的和睦、丰饶和平等自由作为检验身、家、乡、国、天下是否有德的标准。

从政之道

汉丞相顺应时势无为而治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丞相萧何死后,按照刘邦的遗嘱,由曹参做了丞相。

曹参也是汉初的功臣,虽不及韩信与萧何,但其功劳仍是不可小觑。汉朝开国功臣榜上,萧何第一,曹参第二。为此,有些大臣暗自猜测,曹丞相上台后,因为封功之事将完全否定前丞相萧何。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撤换朝臣易如反掌,原先的老臣们不由得惶惶不安起来。

谁知曹参接印数日,依然按从前的法令执行,对大臣们还是以同僚相称,亲热程度更添一层。数月之后,曹参把一些好名喜事、舞文弄墨的官员全部革除,又选了一些言迟舌钝、年高忠厚的人补上空缺。从此,他便将自己关在府中,终日饮酒,不理政事。

许多大臣不知曹丞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都想当面问一问他。可每次一进曹府,便被曹参拉到桌上,痛饮起来。大臣们无可奈何,只能陪着他喝酒玩乐。

渐渐地,曹参饮酒之风传到汉惠帝的耳朵里。汉惠帝因吕雉专权,自己无用武之地而整日借酒浇愁,现在听说曹参也如此,暗想曹参无故寻什么愁觅什么恨啊。我没有皇权终日作乐还情有可原,可你曹丞相乃群臣之首,手中大权在握,为何如此放纵自己?

一日,曹参的儿子曹窟来见圣驾,汉惠帝便对他说道:

“去问问你的父亲,为何不理政事终日喝酒?难道丞相的使命就是终日喝酒吗?”

曹窟回家将汉惠帝的话说了一遍,但他按照汉惠帝的嘱咐,并没有说是皇上说的。

曹参听完,拿过戒尺把儿子的手掌打了个通红,怒喝道:

“你小子懂什么政事!”

曹窟把事情告诉了汉惠帝,汉惠帝便召见曹参,问道:

“你为什么责打你的儿子呢?他所说的话全是我的意思。”

曹参拜伏在地,叩首请罪,然后问惠帝:

“陛下认为自己能比得上高祖皇帝吗?”

“朕如何敢同先帝相比?”

曹参又问:

“陛下慧眼识人,丞相萧何与我,谁优?”

“您恐怕不及萧丞相。”汉惠帝不解其意地答道。

“皇上圣明。从前高祖和萧丞相定天下,法令制度都已完备。现在陛下垂拱而治,臣等能守职奉法,遵循前制而不有失,便算是功德了。难道还想胜过前人一筹吗?”

汉惠帝听后,恍然大悟道:“我明白丞相的意思了。”

从这不难看出,所谓无为而治者,是指顺其自然,让百姓自得其所。这并非随波逐流,而是静观其变、顺应时势的大智大慧。汉朝经过长期的战乱,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所以曹参无为而治,可稳定民心,使民有所依,这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