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集《第二十八章·复归于朴》释义

复归于朴

【原文】

知其雄[1],守其雌[2],

为天下谿[3]。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4]。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5],

复归于无极[6]。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7]。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复归于朴[8]。

朴散则为器[9],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10]。

故大制不割[1]。

【注释】

[1]雄:雄壮,比喻刚劲,强大。

[2]雌:比喻柔弱、谦下。

[3]谿:谿,同溪,溪流。

[4]式,楷模,范式。

[5]忒:闪失,过失。

[6]无极:最终的真理。

[7]谷:深谷,峡谷,比喻胸怀宽阔。

[8]朴:素朴,指淳朴的原始状态。

[9]器:器物,指万事万物。

[10]官长:百官的首长,领导者。

[1]大制:完善的政治制度。

【译文】

深知自己的刚强,反而要安守柔弱的德性,

甘为天下的溪涧。

甘做天下溪涧,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去,

又会复归于婴孩般的纯真柔和的状态。

深知洁白,却安守污黑,成为天下的范式。

成为天下的范式,永恒的德就不出差错。

永恒的德不出差错,就会回复到宇宙的初始。

深知尊荣,却安守卑辱,做天下的低谷。

做天下的低谷,永恒的德就充足。

永恒的德充足,就会回复到纯真状态。

混沌的原始状态演化成宇宙万物,

圣人懂万物治理法则而成为领导者,

完善的统治制度是一个体系,不能割裂。

【解析】

这一章老子主要论述道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即柔和虚无,此二者合起来就是朴素自然。他还强调了道的理念的整体性、不可分割性。道的法则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的过程。这一法则就决定了人在修道时不可能一次完成,还要进行永不停息的修炼,修得完满后,还必须继续保持道德的不流散,确保它的完整性。因为一旦流散就会再一次进入到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循环往复之中。这一章是承上一章而来,上一章主要论述无为而为的思想,人能做到自然无为也就进入得道之境了。

在老子看来,刚强是有为的表现形式,柔弱是无为的表现形式,柔弱是合于道的,而刚强是不合于道的。他要求人们要认识到刚强是不合道之法则的,所以要坚守柔弱。人们常用温柔似水来形容女子美好的性格特征,水性本柔所以能承载天下万物,人们如果能达到如溪水般柔顺,也就符合了道的要求,也就回归到婴儿般的自然人状态,得道也是必然的了。

老子认为真正的知识不是靠别人的传播,也不是靠自己的经验积累,这在常人看来却是自己的明白之处,与老子的观点恰恰相反。老子认为这些知识都没有体现道的本质和道的法则,都不是真正的知识。在常人看来糊涂就是没有知识和经验,而在老子看来这才符合道的真谛,无是道的真谛,无知无识是道的精神的真正体现。因而老子主张得道之人应保持糊涂的状态,并将此作为人类的楷模。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忒是差错的意思,无极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意思,这里是强调榜样的力量,得道之人要实施无言之教,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这正体现了老子无为而为的处世哲学,他强调不能将人的思想引入企图,以让人对道的理解不出现差错。

人是有欲望的动物,贪慕荣华富贵是人的本性,人只有认识到了荣华富贵终归恢复为无,才能泰然处之,无所不容无所不能容,才能达到道的境界,修得圆满。然而修得圆满后也不是大功告成了,也必须继续保持对道的理念的坚守,否则又会进入到从无到有的循环往复之中去,所以保持对道之理念的坚守是十分必要的。

为人之道

玄伯洁身自好一生俭朴

崔玄伯是清河(今河北清河)东武城人,少年时就显露奇才,人称冀州(今河北中南部、山东西端及河南北端)神童。

魏太祖驾临邺地(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东),召玄伯询问旧事,玄伯熟知历史,一一从容应对,有问必答,太祖非常满意。此后,任命玄伯为吏部尚书。大业初创,百业待兴,玄伯受命,督促各有关机构设置官职爵位,制定朝廷礼仪,颁布法令律条,明确各种规章制度,最后交由玄伯审查裁定,一旦确立,即作为今后长久的规范。此时的玄伯,位高权重名望高,可以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人逢得势,最易忘乎所以,日渐奢侈,为所欲为,以致招致祸灾。但玄伯一向清醒,自律很严,不随同流俗。官越做越大,仍一如既往,洁身自好,俭朴清廉,玄伯淡泊利禄,自己不经营产业,家徒四壁,清贫如洗。出门不乘车马,朝夕步行上下朝。老母70高龄,每日也是粗茶淡饭,太祖久有耳闻,曾派人秘密察访,果然不错,因而对他更加器重,优厚赏赐。也有人讥笑玄伯这样自苦未免过分,他听后都泰然处之,不因别人的议论甚至嘲讽而改变初衷,反倒格外小心谨慎,清廉如故。

太祖驾崩,太宗尚未继位,此时清河王拓跋绍听说朝中人心不稳,觉得有机可乘,便拿出大批钱财布帛馈赠朝臣,收买人心,只有玄伯知道他居心叵测,坚决不肯接受。太宗登朝,因玄伯拒受拓跋绍财物,有忠臣的节操,非常敬重,屈尊登门看望,特别赏赐丝帛200匹,这令曾接受过拓跋绍馈赠的重臣长孙蒿等人愧疚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