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
课文导读
宋濂 (1310—1381), 字景濂, 号潜溪, 浦江人, 明初文学家。 少时曾以元末古文大家吴莱、 柳贯、 黄溍为师, 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 奉命主修 《元史》, 年老辞官回乡。 不久, 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 全家谪往茂州, 中途病死。 宋濂与刘基、 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本文是宋濂晚年辞官后写的一篇鼓励后学者的文章。 洪武十一年 (1378) 他从家乡到南京入朝, 同乡马君是南京国子监 (全国最高学府) 的学生, 来拜见宋濂, 宋濂写了这篇文章赠给马君。 “生” 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序” 为赠序, 一种特殊文体,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 内容多是勉励、 推重、 赞许之辞, 和一般的评价著作而写的序有别。
全文围绕 “勉励好学” 这个中心来写, 寓道理于事实之中。 先自述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 再说马生同辈青年求学的优越条件, 两相对比, 告诉后生辈学业是否有成, 关键在于自己专心与否, 最后赞许马生 “用心于学甚劳”, 表示对他的期望和勉励之情。
本文选自 《宋学士文集》, 有删节。
本文通过叙事、 议论阐明一个道理: 学业的成就, 道德修养, 主要是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 而不取决于客观的条件, 即文中所言 “业精” “德成” 在于 “勤” 与“专”。
本文对比鲜明, 记叙、 描写、 议论自然结合, 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之情, 自然亲切地阐明了本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注译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2)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3)。录毕,走(4)送之,不敢稍逾约(5)。以是(6)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7),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8)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9)问。先达德隆望尊(10),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1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2),俯身倾耳以请(13);或遇其叱咄(14),色愈恭,礼愈至(15),不敢出一言以复;俟(16)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17),行深山巨谷中,穷冬(18)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19)而不知。至舍(20)四支(21)僵劲不能动,媵人(22)持汤(23)沃灌(24),以衾(25)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2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27)绮绣,戴朱缨(28)宝饰之帽,腰(29)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30),烨然(31)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32)处其间,略无慕艳意(3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4)。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 〔致〕 得到。 (2) 〔假借〕 借。(3) 〔弗之怠〕 即弗怠之, 不懈怠、 不放松抄书。 弗, 不。 之 , 指代抄书 。 (4) 〔走 〕 跑 。 (5) 〔逾约 〕 超过约定的期限。 (6) 〔以是〕 因此。 (7) 〔既加冠〕 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 (束发戴帽) 仪式, 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 “冠” 或 “加冠” 表示年已二十。 (8) 〔硕师〕 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 大。 (9) 〔叩〕 请教。 (10) 〔德隆望尊〕 道德声望高。 (11) 〔辞色〕 言语和脸色。 (12) 〔援疑质理〕 提出疑难, 询问道理。 援, 引、 提出。 质,询问。 (13) 〔俯身倾耳以请〕 弯下身子, 侧着耳朵请教 (表示尊敬和专心)。 (14) 〔叱咄〕 训斥, 呵责。(15) 〔至〕 周到。 (16) 〔俟〕 等待。 (17) 〔负箧曳屣〕 负, 背着; 曳, 拖着 (表示鞋破)。 (18) 〔穷冬〕 隆冬。(19) 〔皲裂〕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20) 〔舍〕 这里指学舍、 书馆。 (21) 〔支〕 通 “肢”。 (22) 〔媵人〕 这里指服侍的人。 (23) 〔汤〕 热水。 (24) 〔沃灌〕 泡洗。 (25) 〔衾〕 被子。 (26) 〔逆旅〕 旅店。 (27) 〔被〕 通“披”, 这里是穿的意思。 (28) 〔缨〕 帽带。 (29) 〔腰〕 腰佩, 用作动词。 (30) 〔容臭〕 香袋。 臭, 气味, 这里指香气。 (31) 〔烨然〕 光彩照人的样子。 (32) 〔缊袍蔽衣〕 破旧的衣服。 缊, 旧絮。 敝, 破。 (33) 〔慕艳〕 羡慕。 (34) 〔口体之奉〕 指吃的穿的。
问题与探究
1. 作者家贫嗜学, 乐以忘忧, 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 不敢出言, 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2. 你希望你的老师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教育自己?
文章链接
劝学(节选)
荀子
昔者瓠巴鼓瑟而沈鱼出听,伯牙(2)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君子之学也,入乎身,箸(3)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4)而言,蠕(5)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6)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7)。故不问而告谓之傲(8),问一而告二谓之囋(9)。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问楛(10)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11);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12)。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13):“匪(14)交(15)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16)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17)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18)、纣(19)、盗跖(20)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之好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21)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22),君子贵其全也。
注释:
(1) 〔瓠 (huì)巴 〕 古代楚国善于弹瑟的人 。 (2) 〔伯牙 〕 古代善于弹琴的人 。 (3) 〔箸 〕 通“著 ”, 附着 。 (4) 〔端 〕 通 “喘 ”, 微言 。 (5) 〔蠕 〕 形容动作缓慢 。 (6) 〔则 〕 才 。 (7) 〔禽犊 〕家禽和小牛。 (8) 〔傲〕 急躁。 (9) 〔囋(zàn)〕 语音嘈杂, 啰唆。 (10) 〔楛(kǔ)〕 粗野恶劣而不合礼法。 (11) 〔方〕 方向, 引申为准则。 (12) 〔瞽 (gǔ)〕 瞎子, 盲目。 (13) 〔“《诗》 曰” 句〕 出自《诗经·小雅·采菽》。 (14) 〔匪〕 通 “非”, 不。 (15) 〔交〕 通 “绞”, 急切。 (16) 〔类〕 法则, 规范。 (17) 〔涂〕 通 “途”。(18) 〔桀〕 夏朝末代暴君。 (19) 〔纣〕 商朝末代暴君。 (20) 〔盗跖〕 传说中春秋战国之际的大盗。 (21) 〔荡〕 动, 打动。 (22) 〔光〕 通 “广”, 广阔。
译文:
从前瓠巴奏瑟使得沉在水底的鱼也浮出水面听, 伯牙弹琴使得吃草的马也抬起头来听。 所以声音没有小到让人听不见的, 行为没有隐蔽到让人看不见的。 宝石储藏在山中, 树木都显得润泽, 深渊生长出了珍珠, 崖岸就不显得干枯。 即便做了善事没有积累起来, 哪有不为人所闻的呢? 君子的学习, 进入到耳中记在心上, 灌注在全身,表现在行动; 君子轻轻地说话, 和缓地行动, 都可以作为别人仿效的对象。 小人的学习, 仅仅从耳边听进去, 就从嘴里说出来。 嘴巴、 耳朵之间只不过相距四寸, 怎么能够用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
以前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 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炫耀自己。 君子的学习是用来修整完善自己的身心的; 小人的学习, 却是把学问当做家禽牛犊。 所以人家没问到就去告诉人叫做急躁, 人家问一个问题却答两个就叫做啰唆。 急躁, 是不对的;啰唆, 也是不对的; 君子对于别人的问答就好像回声应和本声一样。 有人问到不合礼法的事, 就不要告诉他; 有人告诉你不合礼法的事, 就不要再去问他; 有人谈论到不合礼法的事时, 就不要再去听他的; 有人凭意气来争论, 就不要和他争辩。 所以必须是合乎礼法来请教的, 才去接待他; 如果不合乎礼教的, 就回避他。 所以请教的人的态度必须恭敬, 然后才和他谈论有关道的准则; 言辞和顺, 然后才可以和他谈论道的原理; 谦逊顺从, 然后才可以和他谈论道的精华。 所以不该和他谈的而谈了叫做浮躁,应该和他谈而没有谈的叫做隐瞒, 没有看清楚对方的神色而谈的就叫做盲目。 所以君子不急躁, 不隐瞒, 不盲目, 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 《诗经》 上说: “不急躁不怠慢, 这是天子所赞叹的。”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射一百支箭而有一次失败的, 就不能称得上神射手; 赶一千里路程只要差一点没有完成, 就称不上驾车能手; 伦理规范不能贯通, 仁义不能坚持下去, 就称不上善于学习。 学习, 本来就要持久专心。 一会儿学习, 一会儿又不学习, 这只是市井中的普通人; 好的行为少, 坏的行为多, 那就成了桀、 纣、 盗跖这样的人; 学习要既全面而又彻底, 这才称得上一个真正的学者。
君子懂得学习学得不全面不精粹就算不上完美, 所以, 反复诵读以求融会贯通,用心思考以求领会通晓, 效法良师以达到身体力行, 除掉有害的东西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使自己的眼睛不是正确的东西就不想看, 使自己的耳朵不是正确的东西就不想听,使自己的嘴巴不是正确的东西就不想说, 使自己的心里不是正确的东西就不想考虑。等到对学问的爱好到了极点的时候, 就像眼睛喜爱看五色, 耳朵喜爱听五音, 嘴巴喜爱尝五味, 心里想着拥有天下一样。 因此权势利禄都不能够动摇他, 人多势众都不能改变他, 整个天下都不能打动他。 活着如此, 到死也是如此, 这就叫做道德操守。 有了道德操守然后才能站稳脚跟, 然后才能应付各种各样的事情。 既能站稳脚跟又能应付自如, 这才叫做完美的人。 天显示它的光明, 地显示它的广阔, 君子的可贵在于他德行学识的完美。
[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嗜学( ) 加冠( )叱咄( )
皲裂( )烨然( )逾约( )
二、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无从致书以观( ) 2. 弗之怠( )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4. 礼愈至( )
5. 负箧曳屣( ) 6.缊袍敝衣( )
三、 根据课文填空。
《送东阳马生序》 是一篇 _________(体裁 ), 作者_________ , 朝有名的散文家, “生” 是对_________ 的称呼。 本文节选自_________。
四、 解释下列句中的文言实词。
1. 又患无硕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俟其欣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下列句中文言虚词 “以” 的用法与例句中 “以” 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无从致书以观
A.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 计日以还 C. 俯身倾耳以请
六、 下列选项中的文言句式与 “弗之怠” 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 何陋之有 C. 马之千里者
七、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1. 昔者瓠巴鼓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问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并写出与其相通的字。
1. 端而言, 蠕而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匪交匪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涂巷之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