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11)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12)纸灰之类冒(13)之。欲印,则以一铁范(14)置铁板上,乃密布(15)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16);药(17)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8)。若止(19)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0)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1),更互(22)用之,瞬息(23)可就(24)。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25),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6)。有奇字(27)素(28)无备者,旋(29)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30)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31)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32),用讫(33)再火(34)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35)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36)所得,至今保藏。
【注释】选自《梦溪笔谈》。活板,就是活字版。板,通“版”。在印刷术上,从雕刻整块的木板发展到使用可以装拆的活字版,是很大的进步。活字版最初使用瓦字,以后改用木字、铜字,现在一般用铅字。
〔板印〕用整块木板雕刻印刷。
〔尚未盛为之〕还没有大规模地使用。之,指“板印书籍”。我国在公元六百年左右已经发明雕板印刷术,但那时板印书籍还没有被广泛地使用。
〔已〕通“以”。
〔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
〔庆历中〕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庆历,宋仁宗年号。
〔布衣毕昇〕平民毕昇。古代平民百姓多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毕昇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比欧洲发明活字印刷术早四百多年,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一项卓越贡献。
〔为〕做。
〔钱唇〕铜钱的边。
〔印〕这里指泥活字。
(11)〔令〕使。
(12)〔和(huò)〕混合。
(13)〔冒〕盖。
(14)〔范〕框子。
(15)〔布〕摆,排。
(16)〔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熔。
(17)〔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
(18)〔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版上的)字像磨刀石那样平。
(19)〔止〕仅,只。
(20)〔已自〕已经另外。
(21)〔具〕准备好。
(22)〔更(gēng)互〕交替,轮流。
(23)〔瞬(shùn)息〕极短的时间。瞬,一眨眼。息,一呼吸。
(24)〔就〕完成。
(25)〔以纸帖之〕(把活字分类)用纸条贴在上面(作为标记)。
(26)〔每韵为一帖,木格贮(zhù)之〕把字按韵分类,分别在木格里存放。
(27)〔奇字〕不常见的字(生僻字)。
(28)〔素〕平时。
(29)〔旋〕随即,很快地。
(30)〔文理〕这里指木纹。文,通“纹”。
(31)〔兼〕并且。
(32)〔燔(fán)土〕就是上文中说的“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燔,烧。
(33)〔用讫(qì)〕用完,指印完。
(34)〔火〕烤。作动词用。
(35)〔殊不〕一点儿不。
(36)〔予群从〕我的弟侄辈。从,堂房亲属,单说“从”,指比自己小的。
【译文】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去做。自从五代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书籍,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仁宗)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制作了活字版。方法是:用胶泥刻字,薄得像铜钱边儿一样。每个字刻成一个泥活字,用火烧使它坚固。先设置一块铁板,那铁板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等类东西敷盖上。想要印刷时,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密密地排上泥活字,排满一铁框子算做一板,拿到火上烤它;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那字面,于是字面平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上百、上千本,就快极了。通常用两块铁板,一块板印刷,一块板另外去排字,这块板才印完,那第二块板就已经准备好了,交替使用,很短时间就能印出很多。每个字都有几个泥活字,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泥活字,用来防备一板内有重复的字。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把活字分类标志出来,每一韵部算作一类,把它收藏在木格里。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临时现刻,用草火烧,转眼间就可以制成。不用木头做活字的原因,是因为木纹有疏有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并且与药物互相粘在一起,不能拿下来;不如用火烧的黏土(制成的活字),用完了再用火烧使药物熔化,用手扒拉它,那活字就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沾上脏东西。
毕昇死后,他的泥活字被我的弟侄辈们所得到,一直到今天还珍贵地保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