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炎《解连环·孤雁》原文|翻译|赏析

张炎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张炎以咏物词为最精到。邓牧谈他的《南浦》咏春水一首为“绝唱今古,人以张春水目之”,但从咏物词的整个方法、风格和寄意来说,却不如这一首咏孤雁的《解连环》更有代表性。所以也有人认为:“张叔夏孤雁词,有云‘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人皆称之曰张孤雁”(孔齐《至正直记》)。这首《解连环》,在咏物的方法上最为出色。他对孤雁的刻画,可以说是穷形尽相,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尽蕴含在对孤雁这一形象的描绘中。

词作一开始,作者就以困顿惆怅的情怀,伴孤雁一起飞来。明写孤雁,暗写自身。楚江,实际上与楚天的意思相同,指湖南地方。因衡阳有回雁峰,又雁多经潇湘,至衡阳不再南飞,潇湘、衡阳皆楚地,故用以切雁飞宿之处。头三句写长天无际,离群万里。不只写雁,而且点明“孤”字。“怅”字、“恍然”字、“惊”字,再加首句的“楚江”与“晚”字,写出了孤雁之遭际,使人分明意识到了作者的凄怆情怀。张炎生当南宋末年,国势垂危,作为一个词人,对于时局自己深感无能为力,不胜忧愤,所以借用咏物词体,以寄托一腔幽怨。

“自顾影”一韵,共三句。寄意在顾影,所谓“顾影自怜”,也有深自珍惜之意。以其惊魂恍然,故徘徊欲下,而目光所到之处,唯见枯草平沙,依然一片寂寥。南宋诗词家的这种寂寥情怀,几乎是共同的,谢枋得有诗:“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武夷山中》)虽然诗是抒情,词是咏物,但他们感情的音响却同样都是那一缕家国的哀思。飞自孤飞,落也孤宿。写孤雁踌躇不决的心境,说它徘徊顾影,只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它的孤独。

“写不成书”,用《汉书》所载苏武事,后人诗词中常以雁为传书使者。雁飞有序,呈一字形,或人字形,因孤雁排不成字,只是一只单飞,所以说“只寄得、相思一点”,用典别出心裁。在读者心头引起的反映,除在艺术方面的巧思外,这种相思之苦与家国之苦,在朦胧之际,已无从分辨。

为了不致使读者误会这是一首说相思的情诗,作者在下文又延伸了苏武“雁足传书”之说。这一韵的三句,不但是为雁立传,而且在“咏雁”这层朦胧的面纱下面,可以依稀看到作者思想面貌的完整的轮廓。字面上是说孤雁因循,误了寄书,因而也误了残毡拥雪的苏武托雁寄书的心事。“残毡拥雪”,是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不肯降,被置大窖中,不与饮食,“武卧啮雪,与旃(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汉书》本传)之事,是一个不屈的爱国者的形象。而作者以孤雁自比,其“故人”当亦是苏武一类人。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南北隔绝,北方“故人”的心事不能达于南方,我们只领会作者意之所指也就够了。

过片的“旅愁”,照应前文的“离群万里”。“荏苒”,辗转或迁延的意思。这一句说:有谁怜念这因时序的迁延流转而与日俱增的孤独的旅愁呢?下面两句,把这层意思又追加了分量:说长门夜悄与锦筝弹怨,这里实际上不止是用汉武帝陈皇后罢退长门宫故事。还兼用杜牧的《早雁》诗意:“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杜牧目睹因战乱而使百姓流离的情景,以早雁一诗寄托他的同情,这与南宋的“胡骑纷纷”,人民流离的情况大致相同,所以化用杜牧诗意是很贴切的。前文提出残毡拥雪的“故人”,这里又提出“长门灯暗”的宫廷,用一个谩字,把长门、锦筝两个典故组织到一起,用来渲染孤雁的哀怨。锦筝弹怨,用钱起《归雁》诗意:“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这种用他人的诗情为自己涂彩的办法,在宋人咏物中最为常见。一方面借增词情,一方面为事物生色。但这里长门的夜哭,锦筝的清怨,除用典之外,作者还另有用心。

“犹宿芦花”是对远方伴侣的想念,从这里开始全是想像之辞。首先想的是那么多伙伴,是否大家依然相守在芦花丛里?其次想的是伙伴们“也曾念”春天到来之前,应该回北方去了。回北方,也许还能大家相见。下面是一个飘渺的幸福的设想,这个设想支持它,使它能够忍受这长期的孤苦。玉关春雨,北地黄昏,一声惊呼之中,将怎样和旅伴们重见呢?这里用了唐人崔涂《孤雁》“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的诗意,“怕”字含意深微。长期的期待与渴望,一旦相见期近,怕至时又不能相见,反怕春期之骤至,但若能相见,虽荒野寒沙,也无愧于寄身画栋珠帘、不识愁苦的双双紫燕了。

这里的“去程”、“玉关”,都是要人去咀嚼的字面,明显的“其中有人”,而且也是呼之欲出的。寄意所归,正在语言之外。

《解连环·孤雁》是南宋咏物词中的名篇之一。这首词具有比较完备的咏物词的特征与方法,构思精巧,体物细腻,既能寄意深微,又能穷形尽相。运用典实,亦在似有似无之间,这些地方均能见到南宋咏物词的特征,也可概见张炎咏物词深厚的艺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