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学洢《核舟记》全文赏析与注解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今乃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有苏东坡泛舟赤壁,乃有《赤壁赋》,乃有“核舟”,乃有《核舟记》。一条红线贯穿几粒明珠,这在中国文艺史上实属鲜见。

这种“记”,容易写成平铺直叙的“说明文”。魏学洢并不回避这一点,他确实是平平稳稳、一板一眼地写来的,似乎只要把核舟介绍清楚了便万事大吉。他犯了文章家的一“忌”,却又“特犯不犯”,通篇显得充实而有光辉,美得很。何以至此?这是因为他构思落墨时,胸中有赤壁的如画江山,有苏东坡为之神往的人生佳境,有审视和赞赏“灵技”的灵感,有把这一切浑沌起来加以升华,融入自我的那股子创造力。否则,此《记》便仅仅是一“记”了。

作者面对的是小小核舟,不比苏东坡置身赤壁、无限风光尽归已有,他必须展开想像的羽翼由此及彼地进行心灵的远游,仿佛看到了小小核舟正在横江白露间随意飘荡,凌万顷之茫然。不信请看:他着意叙写的是核舟小窗上刻写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他特别强调的色彩是“石青”、“墨”以及篆章上的一点“丹”。这一种有意注意,不能不说是作者内心感受的外现;他在观赏核舟时体察到了一种氛围,故在叙写时有选择地突现了以上字句。这样一来,核舟便有了自己的大背景和小环境,便真的如一苇放纵于水光接天的情境之中了。

当然,人对于“人”才是最感兴趣的。王叔远创作核舟,其匠心主要在于舟上的五个人物——东坡、佛印、鲁直以及二舟子。这不仅使《赤壁赋》中“苏子与客泛舟”之“客”具体化了,而且巧妙地暗示了苏东坡游赤壁时的心境。东坡与鲁直均在政治上不得志,他们在艰难仕途上萌动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的退避思想,相当自然地与皈依佛门的佛印和尚心扉互叩,故王叔远发挥艺术想像将他们三人请到了一起,这实在是读透了《赤壁赋》,读透了“苏东坡”!更何况,两个配角(二舟子)的一文一野的神态,又从另一侧面烘托与渲染了三位游客的独特心境——胸中有多少块垒之气,眼前有多少恬静与淡泊!作为雕刻艺人,王叔远在表现以上这些时只能捕捉与刻画瞬间的人物形象,为人物造型,让人物的组合形式、人物的外在姿态默然无声地“说话”。魏学洢在审视核舟时侧耳倾心地聆听了这种奇妙的“说话”,并且用文字媒介传神地再现了这种灵魂的语言。他借助的主要是一系列动词——执、抚、指、语、矫、视、卧、诎、竖、倚,等等。这些动词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人物的一系列动作,并由此去透视人物的心底波澜:东坡和鲁直是那么亲密地靠在一起,他们“共阅一手卷”,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佛印和尚到底更为超脱,他的整个架势几乎与弥勒佛毫无二致。这里,魏学洢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过细地鉴别了苏、黄与佛印的微妙差异,苏、黄二人毕竟徘徊在退避与进取之间,故研读起手卷来不免执著痴迷,云“空”未必“空”;佛印却是“袒胸露乳”,放浪形骸,“矫首昂视”,目空一切,其神情自然“与苏、黄不属”。这是《核舟记》作者的独到领悟,王叔远在刻舟时可能有此含意,但经过魏学洢的妙笔点染,其内蕴就更为醒目了。至于对二舟子动态的描述,作者看来也有所寄寓。他们一个倚衡木任小舟随波荡漾,一个执蒲葵扇默默地烧茶,都很“静”,都有点“飘飘乎”;但二人的个性表露却很不相同,一个是“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另一个是“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看来,无论是仰天长啸,还是心清如水,只要能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便都能得其所哉,享受人生的乐趣啊!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魏学洢向苏、黄、佛印三人送去的会心的微笑呢?

本文叙写和赞叹的是巧夺天工的微雕艺术,故行文清晰,条理井然,笔墨精工,犹如执放大镜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细部地对小小核舟做极其认真的检视。最后,“通计一舟”,连用九个“为”字,表面上是“算总账”,实际上流露了作者对这一微雕精品的真诚而热烈的赞叹。我们简直可以想见:魏学洢是怎样扳着指头,如数家珍地一一点算啊!

〔注〕大苏:苏轼,人们称他和他的弟弟苏辙为“大苏”、“小苏”。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语出苏轼《后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语出苏轼《前赤壁赋》。佛印:即佛印禅师,名了元,字觉老,苏轼的朋友。鲁直:黄庭坚,字鲁直。弥勒:弥勒佛。天启壬戌:天启,明熹宗年号。壬戌为1622年。虞山:山名,在今江苏常熟西北,这里指代常熟。须麋:同“须眉”。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典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人报告燕王自己能在“棘刺之端为母猴”,于是受到优厚待遇,却推三托四,迟迟不动手,后来燕王要他先出示工具,他拿不出,骗局被揭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