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讲解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此诗选自《全唐诗》。

王昌龄在名家如林的盛唐时代,曾赢得“诗家天子”的称号。他是七绝的圣手,现存一百八十余首诗中,七绝占近一半。明朝人杨慎说:“龙标(王昌龄曾任龙标县尉)绝句,无一篇不佳。”此诗是他七绝送别题材的名篇,作于天宝初年(约741)贬江宁县(今南京市)丞之时。

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角,登临可以俯瞰长江,远望楚地,常是文人墨客登临饯别之所。《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五江南道润州:“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为芙蓉楼。”辛渐是王昌龄的挚友,此番远道来探望遭贬的诗人,可能是将取道润州(今镇江市)到扬州,再北上洛阳。诗人感激他的一片深情,由江宁一直送行到润州。千里相送终有一别,于是俩人联袂携手,登楼话别。诗人作《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赠行,此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诗是分两层意思来写的:一、二句写送别情景,暗示心迹;三、四句直抒胸臆,告慰亲友。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诗人从昨夜寒雨入吴写起,以一幅烟雨凄迷的雨锁长江图,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夜雨对床,多少知心话儿要诉,窗外雨声淅沥,真是小楼一夜听秋雨,点点滴滴落在离人心!从此句语法构成和参读此诗另一首,知“入吴”的主语应是“寒雨”。此句点明时间和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写出了时间的发展过程,从昨夜推移到天明,写次日早晨送别时凄清孤寂的情景,天明时分,辛渐登舟将行,只见“孤帆远影碧山尽”,诗人目送帆影远去,举目茫然,眼中只剩下孤峙的山峰,“楚山孤”是诗人移情之笔,“孤”正是诗人自己孤寂惆怅心境的写照。润州古时曾先后属于吴国和楚国,因此,一、二句中以“吴”、“楚”同义互文来指润州一带地方。一、二句的送别之景,暗蕴着诗人峭傲凄清的思想感情,因此,三、四句自然过渡到诗人将别的叮咛之辞: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贬谪江宁丞前曾任汜水县尉,汜水就在洛阳附近,而且又是取道洛阳赴任的,洛阳有他不少朋友,如岑参、李颀等,临别时均有诗赠别,如“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李颀《送王昌龄》)“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岑参《送王大昌龄赴江宁》)因此,诗人无时不在想念洛阳亲友,可诗人却以虚拟之笔,反主为宾,以“洛阳亲友如相问”反衬诗人对洛阳亲友相思之深,同时又可借端直抒胸臆,表明自己高尚的操守,告慰亲友。以玉壶冰来比喻操节高尚,早在魏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中就有“心若怀冰”之句;六朝刘宋的鲍照《白头吟》也有“清如玉壶冰”之句;唐开元宰相姚崇《冰壶诫》序中则有:“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更是将冰心玉壶作为做官的自勉铭。诗人凝炼地把“冰”、“心”、“玉壶”三者意象统一在七字之句中,铸成这一千古名句,激励千秋仁人志士之心。据殷璠《河岳英灵集》记载,王昌龄“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遐荒,使知音者叹惜”。因此,诗人此处以“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操节,蔑视旁议,使全诗顿时闪耀出动人的光彩,含蓄蕴藉,情韵深长。

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说:“借送友以自写胸臆,其词自潇洒可爱。”此言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