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阿房宫赋》原文及讲解

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本赋选自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

杜牧所处的时代,可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一方面,唐王朝危机四伏,江河日下;另一方面,封建统治者仍然大肆挥霍享受,置人民于死地而不顾。唐敬宗李湛自即位后,广征声色,大兴土木。杜牧这篇赋,就是针对这一现实而写的,作者在《上知已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基于这样的写作动机,杜牧精心地结撰这篇作品。作者并不意在夸说阿房宫的壮伟,而意在借古喻今,讽谏时弊。他要统治者从阿房宫的“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到“可怜焦土”的兴衰存亡中领悟出深刻的历史教训,为此,作者采用了前段铺排描写、后段议论开掘的表现与结构方式。元人祝尧在《古赋辨体》中说:“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但太半是论体,不复可专目为赋矣。毋亦恶俳律之过而特尚理以矫之乎!”从数量上来看,作者议论的笔墨并没有“太半”,其描写阿房宫占了全篇的三分之二,但作者确是“尚理”,重点是在后半部分的议论,这是与汉大赋劝百讽一的传统不同的。由此,全赋明显地分成前后两大部分。

为了使阿房宫的衰更为触目惊心,作者在第一部分中大写阿房宫当日之盛。作者深谙艺术辩证法,懂得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可以一倍增其哀乐。请看,全赋开头,仅仅十二个字交代了秦朝统一天下、阿房宫应运而生的背景和自然位置后,便紧接着对阿房宫的建筑壮丽、美女众多、珍奇繁侈诸方面逐层铺叙。第一个自然段落,是第一大段的第一个层次,作者着力写的是阿房宫的壮丽:“覆压”六句,从正面总写阿房宫之大,放眼望去,但见宫殿楼阁,自骊山以至咸阳,中经渭水樊川,鳞次栉比,连绵不断,广厦高耸,遮天蔽日。“五步”以下十句,又进一步描写宫中楼阁。其中前六句是细部描写,这些楼阁紧紧相连,斗角飞檐,造型十分美丽。后四句是鸟瞰之景,远远望去,这众多的楼阁,依山而筑,形似蜂房,宛如水涡,难以确数其多少。“长桥”六句,作者又把我们的目光引向阿房宫的奇特之处,把水上长桥,想象为卧波的长龙,由此又想到人们常说的风从虎云从龙的说法,但眼前却是一切清明澄彻之景;作者又把勾通相邻楼阁的复道,想象为横空的彩虹,但它不是只在雨后才有。作者把景写在真幻虚实之间,使寓目者叹为观止,为之神往。以上作者从远近、高低、点面、一般与奇特等角度多方面展现了阿房宫壮伟的景色。“歌台”以下数句,则写这歌台舞殿的作乐之地,文章很自然地向下面描写作乐之人过渡。

第二个自然段是第一大段的第二个层次,作者同样以铺排夸张之笔,着力写阿房宫的美女珍宝之多。开头几句,首先交代了这些宫人的来源。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尽掳六国嫔妃以为己有,置之阿房宫中。接着,写这些美女为了得到皇帝的宠幸,每天都精心地梳洗打扮,她们丢弃的胭脂,竟涨腻了渭水。但是,终秦始皇一世,竟有未能得见天颜的。宫人们越是尽态极妍而仍无望得幸,越反映出秦始皇的骄奢淫逸。不仅如此,天下的财物,也任其享用,“燕赵之收藏”以下,描写了秦始皇掠自六国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竟堆积如山,但到处丢弃,全不爱惜。

面对这样的历史事实,谁能不叹息良久。常言道:成由节俭败由衰。再想到秦王朝的短命以终,谁又能不肃然深思。作者的“嗟乎”一叹词,转入第二大段。第三自然段是第二大段的第一层次,以议论抒情为主,间带叙事。在这里,作者对秦代统治者的“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予以强烈的谴责,并且随即写出了秦代统治者因此而自取灭亡,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历史见证的阿房宫,也在“楚人一炬”之下,变为“可怜焦土”。历史,就是这样的无情!

最后一小节,是第二大段的第二个层次,作者又进一步抒发感慨。作者由此推广开去,由秦之亡,想到六国之亡,想到后来多少朝代的兴亡盛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者层层推进,对当代统治者的讽谏之意甚明。

读完此赋,我们不能不为作者非凡的艺术构思而赞叹。记载阿房宫的文字,以《史记》为最早,也最准确。将此赋与《史记》中的有关记载相对照,可以看到,秦始皇建造阿房宫的起因、规模以及宫人望幸三十六年的时间都不尽准确,但杜牧此赋不是史书,作者在第一部分中如此铺张描写阿房宫的壮伟和美女珍宝众多,是为了与后一部分“可怜焦土”的悲惨结局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使人们面对这种成败哀乐的转瞬变化,感到震惊,得到启迪。在对材料的裁剪上作者也很好地处理了详略的关系。文章开头交代阿房宫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地理位置,作者只用了“六王毕”以下十二个字,用笔精练,气度超迈。写到秦末农民起义军推翻秦王朝统治、火烧咸阳的历史大事,也只用了“戍卒叫”以下十四个字。而阿房宫的建筑和美女珍宝,作者却写得不厌其详,因为作者正是要人们从这一部分的铺陈描写中,看到秦王朝咎由自取。写得气氛愈足,气势愈盛,就愈突出秦王朝的奢侈荒淫,这样,后文的抒情就愈有力,论断就愈能说服人,讽刺的意义也就愈强烈。这种注意反面蓄势以期形成强烈对比的艺术处理,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篇文章骈散结合,赋的前半主要是骈体,但中间亦有散句,末段则纯为散文,读来既整饬铿锵,又错落有致,了无一般辞赋晦涩呆板之病。除此之外,赋中夸张、比喻等手法也用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