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不增文典故故事|雕不增文释义

77 雕不增文

【溯源】

南北朝·郦道元《水经·谷水注》引《文士传》曰:“文帝之在东宫也,宴诸文学,酒酣,命甄后出拜,坐者咸伏,唯刘桢平视之。太祖以为不敬,送徒灵薄。后太祖乘步辇车,乘城降,阅薄作,诸徒咸敬,而桢拒坐,磨石不动。太祖曰:‘此非刘桢也,石如何性?’桢曰:‘石出荆山玄岩之下,外炳五色之章,内秉坚贞之志,雕之不增文,磨之不加莹。禀气贞正,禀性自然。’太祖曰:‘名岂虚哉!’复为文学。”

【释义】

雕刻不能增加花纹,比喻禀性自然,不可更改。

【故事】

刘桢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他博览经书,才思过人。曹丕自担任五官中郎将后,将当时的一些文人雅士收罗到自己身边,刘桢便成了文人圈中的座上宾。不想刘桢为人处事别具一格,忽视了封建礼法,招致了刑罚加身。有一次,曹丕在宴请文人墨客时,一时兴起,叫夫人甄氏出来与大家见面,参与宴会的文人皆伏身低眉,不敢仰视,唯独刘桢两眼平视。当时曹丕已被曹操立为太子,曹丕对此事并未介意,而曹操听说后,认为这是对太子的轻蔑,要治刘桢不敬之罪,于是罚他在石料厂做苦役。

有一次曹操到石料厂视察,众官吏和在场劳作的人都跪拜在地,不敢仰视。唯有刘桢未拜跪,照常劳作。曹操勃然大怒,他大步走到刘桢面前质问道:“你难道没有看到我来吗?”刘桢放下锤子说:“大王雄才,天下皆知,而刘桢身为苦力,怎敢蔑视尊王。我在魏王府数年,大王时常教诲我们说,做事应当竭尽全力,事成则王自喜,事败则王亦辱。我现在是石厂的苦力,专心磨研玉石料,就是对大王的敬忠,所以我不敢停止手中活。”曹操听后问道:“你磨的这是什么玉石? ”刘桢回答说:“这块玉石出自荆山悬岩之巅,外表有五色的花纹,内里面却有和氏璧的美质。琢磨不会增加它明亮的光泽,雕刻也不会增加它的纹理。其本质凛气坚贞,浑然天成,非人工所能改变。玉石上的纹理就是因为它长年枉屈缠绕而不得伸直。”刘桢回答得非常巧妙,表面上讲的是玉石,实际上是在比喻自己。表现出刘桢傲然不群的性格,曹操听后,心里暗想,这刘祯的口才真是名不虚传,便大笑起来,随即释放了刘桢,并官复原职。

【智慧语林】

在“建安七子”中,刘桢曾以其“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诗风,赢得历代文人的推崇,这种诗风的形成与他耿直刚强,不媚权贵的性格是相一致的。刘桢的五言诗《赠从弟》,描写松柏刚劲挺拔、迎风傲霜的高骨,气势雄壮逼人,被后人视为刘桢的自我写照。而在这则成语故事中,刘桢由于不向权贵低头,屡次蒙受枉屈,但他就如同是一块美玉,更显得皎然高洁,坚贞不屈。松柏和玉石,正是君子人格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