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作《叶辛·蹉跎岁月》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 叶辛(1949— ),当代青年作家,原名叶承熹。叶辛于1949年生于上海,1957年起在上海读完了小学和中学,便赶上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969年3月31日,火车把他送出上海,载着他来到了遥远的、对他来说一无所知的贵州省修文县插队落户;197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9年10月31日,叶辛平生以来第一次领上了工资——贵州省作协调他去省里工作,从此,他开始了专业文学创作,硕果累累。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深夜马蹄声》、《高高的苗岭》、《峡谷烽烟》,长篇小说《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蹉跎岁月》、《绿荫晨曦》、《基石》、《在醒来的土地上》、《虎的年》、《拔河》、《新澜》、《家教》、《遥远的山谷》、《闲静河谷的桃色新闻》、《三年五载》(上、下)、《爱的变奏》、《家庭奏鸣曲》、《省城里的风流韵事》等,以及中短篇小说集《带露的玫瑰》、中篇小说集《发生在霍家的事》。上述作品中以反映知识青年生活为题材的几部成就较高,特别是《蹉跎岁月》,深受广大青年读者的欢迎,据此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播出后,曾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
内容概要 1970年的一个夏日,暗流大队湖边寨生产队的集体户里只有柯碧舟一人在埋头创作他的小说《天天如此》,其他上海知青全都赶场去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把一个体形颀长、充满生气的姑娘送到了柯碧舟面前——她是偶然跑到这里避雨的,名叫杜见春。杜见春落落大方地问这问那,柯碧舟拘谨地一一作答。临别,他甚至都没问杜见春是哪个大队的知青。转眼到了冬天,护林防火成了一件大事。一天晚上,柯碧舟替集体户中娇小的女知青华雯雯去山上的防火了望哨值班,意外地遇见了杜见春,原来她就在相邻的镜子山大队,也被派来看管这片由两个大队共管的林子的。柯碧舟与杜见春拢起篝火,彻夜长谈,一种奇妙而朦胧的情感在两人心底油然而生。此后,两人的交往便多了起来。一次,杜见春去湖边寨看望柯碧舟,与柯碧舟同住一个寝室的高干子弟苏道城有意把柯碧舟的父亲是“历史反革命”这件事透露给了杜见春,出身军人干部家庭的杜见春闻之色变,从此便疏远了柯碧舟,使柯碧舟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真是祸不单行,柯碧舟无端被一群流氓毒打了一顿,准备来年一年开销的四五十元钱也被抢走了。这还不说,不久后的一场暴风雨中,柯碧舟舍身救耕牛从山崖上摔了下来,大腿严重骨折,腊月尾上卧床不起。大队贫协主席邵大山把柯碧舟接到家中,他的女儿邵玉蓉精心照料着柯碧舟的伤情,使之在插队三年来第一次享受到了“人”的待遇,因而备受感动。玉蓉在县气象局工作的大伯邵思语还开导柯碧舟,帮他抚平精神上的伤口,使之从悒郁寡欢的情绪中解脱出来。1971年春天,柯碧舟提出的在湖边寨搞个小水电站的建议在群众大会上得以通过。柯碧舟从报纸上得知,现在国家造纸的原料比较短缺,就提议把遍山的“八月竹”适时砍下来,运出山外卖给县造纸厂,然后换回资金兴办小水电站。队里委派柯碧舟进县城去联系此事。现在,几乎整个湖边寨的社员群众都公认柯碧舟是一个难得的好知青,而在邵玉蓉的感情世界里,则由对柯碧舟的怜悯、同情、关切、熟悉,转而不知不觉地陷入到初恋的罗网中,并且陷得很深。邵大山察觉了女儿的心事,他虽然打心眼里喜欢柯碧舟,但在那个家庭出身重于一切、决定一切的年代里,他这个贫协主席自然是疑惧重重了。他找到柯碧舟,严肃地指出不要谈恋爱分心,造成不好的影响,同时又坦率地告诉他玉蓉还年轻,他也听不得别人指着背脊说的那些闲话。柯碧舟没等邵大山说完,就已经愕然失色了,他忍痛向邵大山保证:“我有自知之明,我会检点自己行为的。”柔情似水的邵玉蓉怎么也猜不到为什么柯碧舟要有意冷落她,她感到愁苦、激愤,甚至有一种被欺骗了的感觉。终于,她忍不住了,一次相遇,这个率直的姑娘责斥得柯碧舟无地自容,无奈,他只好把邵大山找他的谈话内容以及自己的应允如实讲出,以求得玉蓉的谅解。谁知邵玉蓉回家后和父亲大吵了一通,公开宣布她的心已经交给了柯碧舟。天有不测风云,根红苗正的杜见春这时的命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她父亲一夜之间被划为漏网的走资派,接着又被扣上了“反攻倒算的黑干将”、“复辟狂”、“叛徒”等一顶顶大帽子。县知青办和招生办取消了杜见春作为“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录取资格,县里的群众专政队还突击搜查了杜见春的宿舍,将她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捣得稀烂。杜见春奋起反抗,被专政队长白麻皮用铁棍击昏在地。曾经缠绕过柯碧舟的噩梦这时又无情地降临到杜见春的头上,这个积极向上、清高自信的姑娘精神上一下子到了崩溃的边缘。在危难时刻,又是邵玉蓉照顾了她,并为她写了遭毒打的旁证材料送到了县里。白麻皮哪肯善罢甘休,带人再次来找杜见春的麻烦,在途中与邵玉蓉狭路相逢。玉蓉为保护杜见春与之拒理力争,被白麻皮用铁棍猛击头部,惨死于非命。柯碧舟心灵再遭重创,痛不欲生。转眼到了1973年,许多知青都已因招工返回城里,公社决定将暗流大队和镜子山大队的知青集体户合并为一。但被合并到暗流大队的杜见春却没有住进集体户而被革委会主任左定法别有用心地安排在一间早已弃之不用的粉坊里。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左定法突然闯到杜见春床上欲施强暴,杜见春奋力反抗总算将这个道貌岸然的家伙打跑了,可未及天明整个粉坊已全部淹没于大水之中。杜见春万念俱灰,准备悬梁自尽,柯碧舟及时赶来,从死神手中将她救下。杜见春百感交集,重新审视了自己曾经伤害过的柯碧舟,发现自己爱上柯碧舟已不可避免。而刚刚失去邵玉蓉的柯碧舟似乎并无心理会这些,更何况政治风云的变幻莫测也使他担心:一旦杜见春的父亲东山再起,杜见春或许会再次离他而去。他实在害怕重新陷入感情的罗网。1976年底,杜见春的父亲的冤案果然得以平反昭雪,杜见春在给父亲的信中公开了她与柯碧舟的恋情。果然不出所料,这位老干部对自己的女儿为何要爱上一个“历史反革命”的后代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提笔给已经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邵大山写信,仔细询问柯碧舟的政治表现。柯碧舟听到这个消息后,忧心忡忡。事隔不久,杜见春与柯碧舟结伴回上海探亲。在家中,杜见春与母亲、哥哥就是否应当嫁给一个“历史反革命”的后代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辩。最后,母亲只好退让,答应见见柯碧舟本人再说。杜见春的哥哥杜见胜从中作梗,抢先一步找到柯碧舟,警告他不要迈入杜家门槛。柯碧舟面对如此众多的敌手,自觉好梦难成,数天后独自一人踏上了返黔的列车。就在火车即将启动的一瞬间,杜见春飞身冲入站台,跳上火车。她眼含热泪深情地向柯碧舟宣布: 我们将永远在一起。
作品鉴赏 在为数不少的描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文学作品中,叶辛于而立之年奉献给读者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自发表之日起就是一部引人注目的好作品。小说描写了一群上海知青于70年代到贵州偏远山区插队落户的故事,以柯碧舟和杜见春的命运遭际为主线,以柯碧舟与杜见春、邵玉蓉之间的感情纠葛为基本情节,生动地记录了一代知识青年所度过的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蹉跎岁月”,真实地展示了他们所走过的那条虽曲折坎坷、但奋进向前的道路。作品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便是有别于若干以悲叹为主调的知青文学,它没有片面地强调社会环境的险恶,也没有仅仅局限于描写知青们是如何历经磨难、遭受屈辱乃至走向沉沦与毁灭的。相反,《蹉跎岁月》把个人的不幸放到整个人民蒙难大的环境背景下去考察,将知识青年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了那段特定历史时期一代青年完整的精神风貌。因而,它的基调是健康高昂、激励人心的。小说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塑造了以柯碧舟、杜见春为代表的一批在风雨中走向成熟、而又未被人为地理想化了的人物形象。作品对柯碧舟性格的刻画是极富典型意义的,他的心态,他的行为对于当年为数众多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来说并不陌生,因而,他的或消沉或奋进无不具有一种动人情怀的艺术牵引力; 杜见春思想前后的几次大波大折在作品中也被描述得颇为细腻、富有层次感,无论是她初期性格中的单纯、幼稚和果断,还是她后期性格中的坚强、深沉与成熟;也无论是她对柯碧舟的不屑一顾,还是对柯碧舟的执著追求,都可以从这个人物的思想中找到内在的依据,足以令人信服。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对邵大山、邵玉蓉两代农民的塑造也是感人至深的,他们的朴实、善良跃然于纸端,给冷峻的生活平添了几多温馨。尤其是邵玉蓉,作者几乎是用礼赞的笔调为读者摹写了这个容貌与心灵尽美尽善的农家少女的艺术形象。这一形象,出自一个知识青年出身的作家的笔下,尤其显得难能可贵。不难推测,没有实际生活的体验,没有与农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水乳交融般的情感联系,或者戴上一副清高的贵族式的有色眼镜,无论如何是创造不出这样令人为之动容的艺术形象的。情节引人入胜,但又不离奇古怪是《蹉跎岁月》又一成功点所在。读着这部小说,极易为作品中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的情节所吸引,每每产生不忍释手的感情。虽说该小说仅仅是作者的第三部长篇,但在结构布局和情节安排上还是颇见功力的。小说从柯碧舟与杜见春相识、初恋写起,一下子把读者带进了一段生活的自然流程之中,便于入“戏”,因而也就立刻抓住了读者。接着,杜见春得知柯碧舟的身份,退避三舍,爱情随之夭折;柯碧舟救牛摔伤,邵玉蓉不仅为其精心调治,而且给了他纯洁的爱情。接下来是邵玉蓉之死和杜见春的蒙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两个突发性事件改写了柯碧舟的生活履历表,正是他对杜见春的热情安慰与积极开导,双方才复萌了真挚的爱情,事实恰好证明了这种历经磨难的爱情是经得住考验的。小说就是这样环环相接,丝丝入扣,浑然而成一体。《蹉跎岁月》是作为作家的叶辛走向艺术成熟的一块“基石”,更是作为知识青年一员的叶辛“在醒来的土地上”面对“遥远的山谷”,对不无感伤却弥漫温情的往事的深情追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