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苏轼·水调歌头》原文、赏析、鉴赏

《宋代文学·苏轼·水调歌头》原文、赏析、鉴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3〕我欲乘风归去,〔4〕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5〕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6〕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8〕

〔1〕这首词写在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节,作者在密州太守任上,欢饮到天亮,乘醉作此篇,寄给在济南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水调》是隋炀帝开凿汴河时所制大曲,由几个乐章组成。《水调歌头》是截取《水调》开头一段所制的词调。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词谱以苏轼此词为正体。苏轼(公元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仁宗嘉祐二年进士。神宗时因上书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外放,历知杭、密、徐、湖诸州,复以“乌台诗案”被弹劾以诗讪谤朝廷,下御史台狱,贬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旧党执政,内调中书舍人,擢礼部尚书、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又因反对全面废除新法,外放知杭、颍、扬、定诸州,复因哲宗罢斥旧党,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市),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赦还,卒于常州旅舍。谥文忠。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诗开宋代新风,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书法为北宋“米、蔡、苏、黄”四大家之一,绘画也为一代名家,词作约三百首,一扫五代余风,开创豪放词派,扩展了词的题材领域,并敢于突破声律和以诗为词,树立了词史上的里程碑,大大促进了宋词的发展,使宋词进入鼎盛时期。

〔2〕把酒:端起酒杯。取意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3〕天上宫阙:传说天上神仙居住有宫殿,这里指月宫。今夕是何年:取自托名牛僧儒所著传奇《周秦行纪》诗:“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4〕乘风归去:《列子·黄帝》:“列子乘风而归,随风雨东……竟不知风乘我耶,我乘风耶?”李白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苏轼此处有自比之意,欲像仙人一样乘风而归天上宫阙。

〔5〕起舞弄清影:取意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6〕“转朱阁”三句:月亮转向红漆的楼阁,照进镂雕花纹图案的门窗,照着失眠的人。

〔7〕“不应有恨”二句:对月发问,月亮对人不会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常在人们分离的时候这么圆呢?

〔8〕婵娟:本指月宫仙女嫦娥,这里借指美好的月光。结尾这句说:分隔千里而共同欣赏美好的月色。取意许浑《怀江南同志》:“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

苏轼这首中秋词,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历代评家称为中秋词的绝唱。上片赏月,因月而引发对于天上仙境的遐思奇想,有政治失意的寥落的情怀,抑郁的心境,也有出世的思想,但又有对生活的热爱和旷达的人生哲理,终究是热爱人生的美好。下片怀亲,却又更进一层,提出自然和人生变动不居的规律,表现了随缘而适的豁达胸襟,对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寄予美好的祝愿。因而,词中的抒情形象具有更为深广的内容,它不使人消沉悲观,而促人奋发向上。这是千年来此词普遍为人们传诵的主要原因。全词以中秋月为线索,把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与前人流传最广的诗句融会,经过适当的改造与巧妙的安排,创造出完美而又崭新的艺术境界,情思缠绵,意象含蕴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