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和感受在写作中的作用

观察和感受在写作中的作用

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有意识的感受,不仅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引发创作冲动,还有助于作者的思考、记忆和想象。中外作家的创作经历和他们写出的作品,都反映出观察和感受在写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观察和感受都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一个作者,在动笔写作品之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很多,但最重要的工作是积累素材。素材积累得越多,作者对比、选择作品所需要材料的余地就越大,当作者动起笔来,就能左右逢源,取之不竭。

高尔基正是因为在长期观察和感受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才写下了自传性的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由于贫穷,他小学没有毕业就到鞋店当学徒,干过家佣和洗碗工的活儿。后来他逃跑了,在农村、城市、车站、码头到处漫游和流浪;他当过装卸工、采盐工、锻工、轮船上洗碗的小伙计、车站上的守夜人;他被捕过,自杀过,也曾为了打抱不平而被打得半死;他接触过工人、农民、学生、律师、流浪汉、小偷等各色人,有的还成了他的朋友。高尔基在这样丰富的经历中观察和感受社会生活,使他上了人间的“大学”,懂得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这对他的创作取得成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曹雪芹通过感受积累“半世亲见乐闻”的素材,写出了《红楼梦》这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书中对于中国古代的吟作赋、琴棋书画、园林建筑、官制礼仪、民风习俗等的描述,生动感人,就因为那大都是曹雪芹本人亲身经历过的,感受过的。离开了观察感受,想占有丰富的能使读者信服的写作材料,是不大可能的。曹雪芹自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家长期积累的生活与感受,一旦遇到合适的时机,就会喷涌而出,呈于纸上。

二、观察、感受引发创作冲动

作者写作,是因为有感而发。“有感”既包括作者观察感受的内容,也包括这些内容带来的写作冲动。作者正是在观察感受中,心灵受到某人、某事、某物、某景的触碰或强烈震动,产生了非要表现不可的欲望,才会动笔写作。写作冲动是写作主体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不可遏制的欲望,这种欲望促使写作主体实施写作行为,而观察和感受就是不时引发写作冲动的重要因素。

作者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的感知、积累,许多生活经验、人物形象储存在大脑里,彼此间若隐若现、若即若离地联系着,在进入创作构思时,作者在激情的驱使下,开动思维机器,把积累的生活知识都调动起来,不断地在感知、积累的信息之间驰骋想象力。这时,一旦爆发出一星思想火花,或者受到某种反映本质联系的偶然事件的触发,原来缺少联系的情节由一种思路贯穿起来,原来找不到的语言突然跳到了面前,崭新的艺术构思、生动的艺术形象便脱颖而出。在生活中感知到的偶然事件的触发,往往就是引发作者写作冲动的契机。作家池莉谈道:“在我跑路跑得精疲力竭,风尘满面,衣衫不整地瘫坐在轮渡的甲板上时,我对面就坐着我在《烦恼人生》中描写的‘印家厚父子’。我们同样像狗一样,我们聊了几句,话不多,也无关紧要,可我深深地体味到了人生的苍凉。我与这素不相识的父子俩相视一笑,心里便涌出了酸楚的滋味。当时我便想:我要写他们!后来,我写《烦恼人生》时,坐轮渡的‘印家厚父子’的一举一动几乎用不着想象就跃然纸上了。”

除了感觉和知觉直接诱发创作冲动外,还有一种创作冲动,它不是偶然的人和事或景物所触发的,而是经过长期观察的积累,酝酿在心里的写作愿望所触发的。这种愿望不强烈时,作者感受不到冲动,一旦强烈时它就火山般地爆发了。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创作冲动就是这样产生的。他在24岁那年登上罗马的霞尼古勒山,怦然心动,一霎时,仿佛瞥见克利斯朵夫这个人像从地平线上“站立着涌现出来”。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写作冲动的产生也是如此。那天,托尔斯泰躺在沙发上小憩,忽然安娜出现在他面前,她好像在用她那忧郁的目光恳求式地凝望着他。幻象消失了,但他已经不能摆脱这个印象,它白天黑夜地追逐着他,托尔斯泰觉得应该想办法把它体现出来,《安娜·卡列尼娜》就是这么开始写作的。罗曼·罗兰和托尔斯泰的写作冲动当然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他们长期的感受爆发的结果。罗曼·罗兰年轻时醉心于音乐,怀有献身艺术的宏大理想,而父母却要他从事教师职业,于是,理想和现实在他内心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他深感才华压抑,精神一度非常苦闷。他用自己的感受经历在心灵中绘制了为发挥自己的艺术天才而进行反抗和奋斗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托尔斯泰在产生创作冲动之前,曾耳闻目睹过许多类似安娜的妇女的生活经历,尤其是一个叫皮罗戈娃的女人,因为和丈夫争吵卧轨自杀,托尔斯泰曾赶到出事地点目睹了这幕悲剧的惨象,内心非常激动,于是感受成了显影剂,心中的安娜终于被召唤到托尔斯泰的眼前。

这种长期感受对于写作冲动的形成作用,在写作冲动爆发的一刹那,不可能看到它直接明显地触发写作对象,但它确确实实是写作冲动产生的隐形诱因。这种情形在中外作家的创作中也比较常见。

三、观察感受有助于作者的思考、记忆和想象

作者在生活中搜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后,要经过比较、综合、判断,加以提炼,也就是说要经过作者头脑的思考,才能鉴别哪些材料有价值,哪些材料没有价值;才能决定哪些材料该进入作品,哪些材料应该舍去。

要想提高思考的效果,除了要求作者有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观察体验生活的广度与深度。“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记忆是一个人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文章的作者,如果缺乏记忆能力,就不能把感知过的形象、经历过的情绪等保存在脑子中。写作是离不开记忆的,作家黄宗英在谈记忆对写作的作用时说:“作家好比一部电子计算机,能算出什么结果来,要看存进了怎样的信息。其敏捷度、难度(反映的深度和广度),不仅在于生活给他什么题目,也在于他长期储存了多少‘地址’。”电脑没有记忆是反映不出东西来的,“记忆”储存的信息越多,反映的东西越多。写作也是如此,作者没有“记忆”,写不出东西;“记忆”丰富,写作的内容自然丰富。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四个基本环节。观察与体验,是识记的重要方式之一。一般来说,观察得多、体验得深的事物,在脑子里的印象就越深刻,也不容易忘记,写作时感情的闸门一旦打开,这些记忆的内容就源源不断地在笔下流泻出来了。

观察体验还有助于作者的想象。尤其是创作抒情诗、抒情散文和小说,是离不开作者的想象的。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想象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基础。一个人的记忆表象越多,想象就越丰富;记忆表象越少,想象就越贫乏。而记忆表象的多少,是由观察体验的多少来决定的,观察体验的生活越多,储存的记忆愈多。观察是想象的来源,如果没有类似的生活经验作基础,是不可能产生出有关的想象来的。正如茅盾所说:“北方人有一生一世没有到过南方的,如果有人告诉他江南一带河道之多,前门是河,后门又是河,甚至拿一个水桶可以在后门吊水,他是无论如何想象不出来的。勉强要他‘想象’出来,一定弄成四不象。”随着电影、电视、电脑的广泛存在,如今没有到过南方的人也可以从屏幕上观察感受江南水乡的风景和江南人的生活现象,在脑子里留下记忆,这样的记忆,对作者的想象和创作也是有帮助的,但间接的观察感受是浅层的,一般不如直接的观察感受那样丰富深刻。只有通过作者直接观察感受的生活,才会给作者留下切身强烈的体会和丰富深刻的记忆。因此,从事创作更重要的是作者对生活的亲身观察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