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达张博华《金牧场》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 张达 张博华

长篇小说。作者张承志。发表于《昆仑》1987年第2期。作家出版社1987年10月出版。作品共分十章,每一章又都是由“M”和“J”两部分组成。“M”部分写主人公在内蒙古草原插队落户四年间的生活,用的是第一人称。“我”住在一位蒙族老额吉的家里,一家人过着非常贫穷的日子。“我”学会了骑马,学会了放牧,学会了牧民所有的活路,加上衣衫褴褛、浑身肮脏,谁见了也不会怀疑“我”是地道的“老蒙”了。可是一年下来,挣下的工分竟然不能够还清从队里预支的款子。我们这几户是从一个叫阿勒坦·努特格的地方迁过来的。大家还十分想回到那个金牧场去,当牧民们要被编入兵团的时候,我们便踏上了漫长的迁徙之路。严寒和饥饿时时威逼着我们,这是一条令人备尝艰辛的路。我们把勒勒东劈开当作木柴用以取暖,牲畜也在急剧地减少……我们顶着大风雪形成的“铁灾”跋涉,终于来到了一条河边。河对岸就是阿勒坦·努特格了。就在春天来到我们面前的时候,公社发下了“文件”:“本社无力安排该队的返乡入籍和今后的生产活动。因此,不同意原阿勒坦·努特格大队在本地驻留;更不允许占据原牧地、与本社阿勒坦·努特格大队争夺草场。”我们成了无家可归的人!“我”决心走!到北京去上大学。作品的“J”部分,写主人公在日本当访问学者一年期间的生活,用的是第三人称。“他”来到东京,一切都是那么不习惯,尤其是那里的孤独与寂寞。“他”曾在一天之内连拨了六七个电话,目的只是想找一个人聊一聊。“他”爱上了小林一雄的歌,为的是排遣,也为了寄托。“他”的研究课题是《中亚古文献〈黄金牧地〉中期蒙古语写本研究》。在《黄金牧地》中,叙述了年龄分别为五十岁、四十岁、三十岁、二十岁和十岁的五位勇士寻找“黄金牧地”的故事。当这项研究成果在“国际中亚文化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之后,有人粗暴地否定了它。作品在“M”部分中还派生出一部分回忆,写主人公在插队之前怀着红卫兵崇高而又幼稚的心情重走当年红军长征路的情景;同样,在“J”部分也派生出一部分回忆,写主人公结束插队生活之后、开始访日生活之前,在青海、甘肃、宁夏等地考察地域文化的情景。这样,总共四个部分便形成了作品的折尺状的结构方式。如果把这个“折尺”伸展开来,那么,它所描述的便是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中国社会生活和主人公所代表的一代青年走过的一段人生道路。这就是:长征串连—插队落户读大学、读研究生——出国深造。严格地说,此作并没有讲述什么故事,甚至也没有注重什么情节,而只不过是记下了主人公在二十年间的某些经历,尤其是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刻画了几个令人难忘的人物。比如,长征路上那个双目失明的流落红军;只身跑到越南去参战并牺牲在那里的李大海;插队时冒充将军之子的李小葵;一心想当舞蹈演员、在草原上摔断了腿的美丽少女小遐;性变态的戈切;变得粗俗、完全失掉了知青面目的婆娘越男;令人永远难忘的善良勤劳却又压抑寡语的老额吉;待人彬彬有礼却又隔膜的平田英男;信仰马丁·路德·金的日本姑娘夏目真弓……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寻找着什么,追求着什么,他们有的狂热、有的冷静,有的积极、有的消沉,尽管谁也没有走到自己的目标,但毕竟都在走着,显然,这一切是含有明显的象征性意义和寓言意义的。发表后,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但一般读者反映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