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君《流沙河之歌》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 孙宜君

叙事长诗。作者康朗英(傣族)。发表于《人民文学》1959年第5期和1959年3月22日《云南日报》。云南人民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分别于1959年出版单行本。这是老歌手康朗英根据自己参加修建流沙河水库的亲身观察和感受创作的一部长篇叙事诗。长诗共分九章。第一章,主要叙述关于流沙河起源的古老神话传说。第二、三章,用悲愤的笔调写出傣族人民受灾受难的血泪史,揭露和控诉了利用自然灾害盘剥、掠夺人民的封建领主与贪官污吏。诗中写道:“啊,过去的农民/真是多灾多难/他们的眼泪掉在河里/跟着河水永远流不完/他们的痛苦放在船上/最大的船也要压沉/他们的灾难汇合在一起/可以堆成布朗山。”在苦难中的傣族人民,“像一只雄鸡,等待着黎明”。在长诗的第四章到第九章中,诗人把他的笔触从历史转向现实,主要描叙傣族人民改造流沙河的劳动和斗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沸腾景象,从而把久远的历史和当前的现实融汇在一起,歌颂了傣族人民从苦难走向欢乐、幸福的进程。长诗把改造流沙河的劳动场面的描写,与改变民族陈旧传统风习、人们的迷信观念结合起来,既表现了傣族人民战天斗地的劳动热情,又表现了他们思想的飞跃和精神的升华,从而深化了长诗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这首长诗在艺术方面也很有特色。首先,诗人创造了一种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特殊形式。长诗没有完整的故事,也没有贯穿到底的主人公,而是由作者直接出面,描写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毫无拘束的诗境中,把传说、历史和现实融合起来,编成一首没有中心人物,但仍有一系列鲜明形象的诗篇。它仍以叙事为主,用许多片断的情节和生动的画面表达内容。其次,语言朴实明丽,焕发出傣族诗歌所特有的艺术光彩。长诗广泛运用了比喻、夸张,在朴实的诗句里,表现出鲜明的形象。美妙的联想,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深刻的哲理,有着感人的艺术魅力。长诗的不足之处,是作者对新生活的理解和表现,不如抒写旧时代的传说和劳动人民苦难遭遇那样深刻有力。《流沙河之歌》作为傣族第一部歌唱社会主义新生活的长诗,在当时曾产生过热烈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