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甫《孙中山》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 张志甫

六场话剧。作者宋平(执笔)、王旭。发表于《剧本》1981年12月号。该剧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高度典型化的艺术手法,通过对第一次北伐战争中几次重大的军事、政治、思想斗争场面的生动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光辉形象,是新时期以来话剧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第一场写的是孙中山作为中华民国大总统,为实现统一中国、振兴中华的千秋大业,决心以两广为革命根据地兴师北伐。1922年6月,正当北伐军乘胜前进之际,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陈炯明阴谋发动叛乱。在此危难之际,廖仲凯代表大总统去劝说陈炯明;然而,陈炯明背信弃义,竟然无理扣押了廖仲凯,并且调用五十个营的兵力围攻总统府。孙中山将写给列宁的回信交给宋庆龄,只身突围出去。第二场,陈炯明悬赏二十万元捉拿孙中山继而劝降廖仲凯,但其阴谋都未得逞。这时,何香凝不顾个人安危,毅然面见陈炯明,迫使陈炯明释放廖先生。第三场,孙中山脱险后,亲自指挥海军与叛军作战,各国商团公然支持、援助叛军。北伐军回师失利,海军总司令温树德又叛变投敌,革命陷入逆境之中。孙中山与突围后的宋庆龄、何香凝等会合,继续寻求革命的新精神。第四场,孙中山来到上海,在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帮助下,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顺应历史潮流,深得民众之心。第五场,国民党内就“三大政策”问题争论不休,李大钊据理力争,孙中山等晓以国家和民族之大义尽力说服。第六场,实行国共合作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意志愈加坚定。他决心打击一切反动势力,继续为挽救民族、挽救国家而努力奋斗。作为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历史话剧,其突出的艺术成就和特点,第一是选材合理、精当,富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全剧截取1922年6月至1924年10月间所发生的最重大的两个历史事件,即广东陈炯明的阴谋叛乱和在上海建立国共两党合作,剧作以此史实构思戏剧冲突,集中突现出孙中山先生以民族和国家利益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以及大义凛然、勇于自我牺牲的坚强意志和崇高精神。第二,剧中事件复杂,人物众多。剧作者沿着这一时期北伐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线索组织戏剧结构,设置戏剧情节,使结构简明而又严谨,情节清晰而又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而又各具性格特征。此外,全剧笔墨酣畅,语言凝重洗练,富有时代色彩和感人的力量。该剧演出后,受到国内外观众的高度重视和一致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