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宜君
蒙古族英雄史诗。它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经过历代人民群众,尤其是演唱《江格尔》的民间艺人江格尔奇的不断加工、丰富,篇幅逐渐增多,内容逐渐丰富,最后成为一部巨型史诗。迄今国内外已经收集到的共有六十余部,长达十万行左右。这部史诗是以英雄江格尔命名的。它描写的并非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全都出自虚构。关于这部史诗产生的年代,众说纷纭,一般地认为它产生于15世纪前后的中国新疆阿尔泰山一带蒙古族居住区。史诗至今仍在新疆各地的蒙古族人民中间广为流传,也在苏联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部分地区流传。《江格尔》是由数十部作品组成的一部巨型史诗,除一部序诗外,其余各部作品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独立成篇。其中有些作品在故事情节方面有一定的联系,但大多数作品的情节互不连贯,这些作品很难找出它们的先后顺序。贯穿整个史诗的是一批共同的正面人物形象。《江格尔》的开篇是一部优美动听的序诗,它称颂江格尔的身世和幼年时代的业绩,讴歌江格尔像天堂一样的幸福家乡宝木巴地方和富丽宏伟的宫殿,赞扬了江格尔闪耀着日月光辉的妻子和智勇双全、忠诚无畏的勇士们,介绍了《江格尔》的故事背景、主要人物,并且揭示了全书的主题思想,是这部史诗的楔子。《江格尔》的故事繁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类作品:即结义故事、婚姻故事和征战故事,以第三类故事最为常见。结义故事,叙述的是史诗中的英雄们经过战场上的交锋或者各种考验,终于结为情同手足的盟誓弟兄的事迹;婚姻故事,通过江格尔及众英雄娶亲的各种经历,展示出他们非凡的本领和高尚的品德;征战故事,描绘的是以江格尔为首的英雄们降妖伏魔,痛歼掠夺者,保卫家乡宝木巴的辉煌业绩。《江格尔》广泛地反映了它从最初产生到定型之前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愿望。史诗通过一系列瑰丽多彩的画卷和可歌可泣的故事表达了这样的主题思想: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和全体人民群众同心协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就能克敌制胜,保卫家乡,创建和平幸福美好的生活。《江格尔》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反面形象各部并不一致,几乎每部作品都各有一种敌人;但整个史诗里出现的正面形象却是一致的,主要的正面人物是宝木巴的首领江格尔可汗及其将领阿拉谭策吉、洪古尔、古思拜、萨纳拉、萨布尔、明彦、哈布图、凯·吉拉干等。这些理想化的正面形象大都是半人半神式的英雄。他们一方面有着现实生活中人的各种禀性特征,又有着天神的非凡智慧和本领。这些英雄不但具有疾恶如仇,勇猛善战,忠于家乡,忠于人民的共同特征,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此外,史诗还较为出色地刻画了一些普通劳动者的形象。《江格尔》是在蒙古族古代短篇英雄史诗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继承、发展了蒙古族古代民间创作的艺术传统和艺术手法,语言优美精练,想象大胆奇特,擅长夸张、渲染,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它还博采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各种韵文样式(包括民间歌谣、民间叙事诗、、祝词、赞词等)在艺术上的特点和长处,用以增强表现力,达到了蒙古族传统民间韵文创作的一个高峰。它是蒙古族民间文学的一个瑰宝,在蒙古族文学发展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江格尔》已蜚声中外。对这部史诗的搜集与出版,国内外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国内,195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边垣编写的《洪古尔》一书,是中国第一次出版的《江格尔》部分内容的汉文改写本。1958年在呼和浩特、1964年在乌鲁木齐先后用蒙文出版了《江格尔传》。1978年至1982年,在新疆蒙古族地区搜集到的《江格尔》共有四十七部,长达七、八万行。其中先后印成书的共计三十二部。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江格尔》(十五部)的汉文译本。在国外,19世纪初,俄国首次搜集、出版了《江格尔》的一些部分。1978年在莫斯科出版的阿·科契克夫编的《江格尔》,收入先后在俄国、苏联记录的作品二十五部(包括异文),共约二万五千诗行。蒙古人民共和国出版的有《史诗江格尔》(1968)和《名扬四海的英雄洪古尔》(1978),共收入在蒙古境内记录的二十五个片断(包括不少重复的故事)。《江格尔》除蒙古文版本外,在国外还有德、日、俄、乌克兰、哈萨克、图瓦等十多种文字的部分译文。研究“江格尔”已形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科。在苏、蒙、匈、捷、德、英、美、法、芬兰等国都出版过不少研究《江格尔》的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