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鉴赏·友书·遗文种书》注释与鉴赏
春秋越·范蠡
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②;人有盛衰,泰终必否③。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⑤,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⑥。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⑦,鹰视狼步⑧,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⑨,不可与安⑩;子若不去B11,将害于子明矣。
[注释]① 遗(wèi): 赠与,给。文种: 春秋末年越国大夫。字少禽(一作子禽)。助勾践亡吴。后勾践听信谗言,赐剑命他自杀。② 伐: 衰落。③ 泰终必否(pǐ): 繁盛到极点,必然转向衰败。泰、否,本是《周易》的两个卦名。天地相交,通顺叫“泰”;天地不相交,不通顺叫“否”。④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意为应了解出仕与归隐的恰当时机。进退: 出仕与归隐。存亡: 此处意同进退。正: 恰当、适中。⑤ 不才: 没有才能。⑥ “高鸟”四句: 以鸟散弓藏、兔尽犬烹比喻功臣帮助帝王取得成功之后,往往遭废弃或杀害。⑦ 鸟喙(huì): 鸟嘴。⑧ 鹰视狼步: 飞鹰猎物时侧目而视,凶猛准确;狼生性多疑,一步一回头。此处比喻越王凶狠而多疑的性格。⑨ 履(lǚ): 经历。⑩ 与(yù): 参与,共享。⑪ 子: 古时对对方的尊称。去: 离开。
[作者]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仕越为大夫,辅佐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相传后游齐国,称鸱夷子皮。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改名为陶朱公,经商致富,十九年中,治产三致千金,一再分散与贫交和疏远的兄弟。《汉书·艺文志》著录《范蠡》二篇,已佚。其事见《国语·越语下》和《史记·货殖列传》、《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鉴赏]越王勾践会稽受辱后,卧薪尝胆,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礼贤,厚遇宾客,振贫吊丧,与百姓同劳。内以文种治理国政,外赖范蠡应对四方,国势渐强。终于二十年之后,灭吴以雪会稽之耻,并使越国声威显赫,号令中国。此间第一等功劳,实应归范蠡和文种。然范蠡一是明白“高鸟散,良弓藏;狡兔尽,良犬烹”的道理;二是对自己已辅佐了二十多年的勾践之为人有清醒深刻的认识。所以自己先适齐,再至陶,去做他逍遥自在的陶朱公去了。他亦早已劝告过文种,浮海出齐后又遗此书给他。然文种终未能离越,果被谗言所中,越王赐剑令其自裁。范蠡虽起于布衣,然参政则为卿相,经商则为豪富,又善于急流勇退,恬然知足,这都有赖于他对世事和人心透彻的了解和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