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鉴赏·友书·给大学生的信(节选)》注释与鉴赏
陶行知
我最敬爱的同学:
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我现在愿向诸位介绍一件大事。本来事业并无大小,大事小做,大事变成小事;小事大做,则小事变成大事。小人居高位,如在厅里挂画像,挂得愈高,愈见其小。我们试把一部二十四史从头数,便知道有多少人是把大事小做了。伯斯笃当初研究那人眼不见的微生物①,便好像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等到痨病虫发现以后②,因他得救的人足足可以装满一个南京城。这是小事大做的效果。
我所要介绍给诸位的也是一件小事,不过诸位要将他大做起来,也就可以变成一件大事。请看三家村,五家店,当中办了一个小学校,在这个小学校里面当一个教员,初看起来是何等的一件小事,有许多人简直当他为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职业。但是一个小学校,少则有一二十位学生,多则一二百。老百姓送他们进学校,便是不知不觉地把整个的家运交给小学教员。小学教员教得好,则这一二十、一二百家的小孩子可以成家立业。否则,变成败家子,永远没有希望了。所以小而言之,一个小学生之好坏关系全村之兴衰。国家设立小学是要造就国民以谋全民幸福。因此,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手里。……所以小学教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的治乱。我记得一个土地庙前写着一副对联说:“庙小乾坤大,天高日月长。”小学校便有此气魄。
这都是说小学虽小,是应当小题大做的。但是为何想到诸位头上来?说也很简单。要想小学办得好,先要造就好教师;要想造就好教师,先要造就办师范学校,造就教师的教师。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民占全人数百分之八十五,约计有三万万四千万,乡下学龄儿童以四年教育计算,约有三千四百万。每位教师教四十小学生,全国便要一百万小学教师,其中乡村教师就要占八十万人。用九年的功夫训练这些乡村教师,便要二万八千位乡村师范指导员③;用三年的功夫训练他们,便要八万五千位乡村师范指导员。晓庄学校已经决定自本年秋季开始乡村师范指导员之训练。我们很希望抱着兴味的大学生看清国家未来的需要,早日下乡来和我们共同挑起这个担子。晓庄学校对于诸位没有多大贡献,但在下列四件事情上,情愿尽心竭力帮助大家进修:
(一) 生活农民化我们做乡村工作的人,必先农民化,才能化农民。我们与农民共生活同甘苦,才能了解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这是大学“亲民”的道理,我们可以引导大家实行的。
(二) 学术儿童化乡村师范的职务,是训练小学教师,故他们的指导员和普通中学教师不同,必须明白儿童生活才能胜任。诸位所学的高深学问,必须向儿童折腰。儿童是诸位的总指导,我们只是儿童的助手。
(三) 团体行动纪律化我们民族最大的病根,是数千年传下来的无政府脾气。那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民,连团体里都充满了这种脾气。要想铲除这个病根,非有严明的纪律,则一盘散沙的民族,断难幸存。我们可以帮助大家,放弃个人的自由,以谋公共的幸福。
(四) 建设工作下层化种树栽花,要下面可以安根,上面可以出头,才有活的可能。人生如此,立国也如此。但有好些人只顾向上出头,忘了向下安根,所以枯死。我们应当明白最下层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工作,这种工作,又须彻底去干。一次,工人为我们凿井,没有挖到泉下就中止了,临行,要我写字送他,我就送他八个字:“下层工作,务须彻底。”我们愿意同大家一齐下乡挖到活泉为止。
我们中国已经堕入老八股和洋八股的深渊里④,抱着伪知识当宝贝的人,譬如在水里向着反光跑,愈跑愈近死路。惟有放弃虚光,才是走向生路。诸位如愿加入我们的团体,和我们共找生路,我们的诚恳请求是:“出空脑袋里的伪知识。”我们又报告我们并没有什么真知识奉送诸位,真知识是要自得的。但必须出空伪知识,才有获得真知识的可能。这是我们欢迎大家下乡时所要特别说明的。
[注释]① 伯斯笃(1822—1895): 通译为“巴斯德”。法国生物学家和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他在病原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把人类从许多传染病的危险中解救出来。② 痨病虫: 即肺结核杆菌。③ 乡村师范指导员: 即乡村师范教师。当时,晓庄学校的各种教师都叫指导员,不称教员。④ 老八股和洋八股: 这里是指旧的封建教条和脱离中国实际的洋教条。八股: 即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主要摘自“四书”,所论的内容也要根据宋代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允许自由发挥,是形式死板的文体。
[作者]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濬,后改知行,最后改为行知,安徽歙县人。著名教育家。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专研教育。回国后积极推行平民教育,尤重视乡村教育,创办的晓庄乡村师范学校闻名海内外。著作集为《陶行知全集》。
[鉴赏]1927年,陶行知为了进一步推行平民教育,在南京近郊创办了一所晓庄师范学校。为了吸引和动员更多的青年知识分子献身于农村平民教育,他给在校的大学生们写了这封信。
教育立国,教育兴国,这是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的共识。但到底是注重于培养精英,还是改造民众,意见却不一致。陶行知通过对国情的客观、冷静的分析,毅然选择了难度更大的后者;更为可贵的是,他率先身体力行,脚踏实地地开展农村平民教育。从此信中,读者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从平民教育的依据、意义,到平民教育的方针、方法。而透过这林林总总的观念和设想,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爱国忧民、真做实干的平民教育家的高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