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鉴赏·友书·与苏先生书》注释与鉴赏

《书信鉴赏·友书·与苏先生书》注释与鉴赏

明·方孝孺

去年得叔度书,已知执事念太史潜溪公之德,欲为论次遗事以传,私心喜慰,继以感泣。旋闻从者校文关中,不知归期何时。而某卧病山中,无由遇括苍路使,欲致一书达所欲言,至今未果。

自古圣贤君子道德言行信于天下者,如孔子、孟子身没而言在者,若无待于人之传。然由门人弗图其传也,后世史官无所凭信,往往剿取异闻怪说,以实其事,或不知其姓字寿年之真。读其书者,至今以为恨。其次若扬雄、王通,俱号一世大儒,咸有所论著,以发其蕴蓄,亦若不待人言而后信矣。然雄以作《美新》媚莽,受訾于世。或者谓非雄所著,殆后人依效而为之。通书称隋唐大臣皆其弟子,识者谓多误妄,疑非出于通之手。若是者使其门人有所述以纪是非之实,宁有纷纷异论哉?惟其当时以为吾师之德行文章自足以传,而有轻视天下之意,故天下之人得持此遗失而议之。呜乎!天地之大,日月之明,无所资于人,而其行度徐疾盈虚之数,犹必俟人纪之而后定。彼以圣贤君子为无待于人之言,不亦大过矣乎?

吾太史公远宗孔孟以为学,高视雄、通而有余,其著书,其制行,其事君行道,固已暴于四方而信于当时,传于蛮夷之国而诵于缙绅,当世虽未有发明之者,亦无害其不朽也决矣。第其末年,遭罹飞语,一子一孙死于祸,而家迁身放,卒于异乡。倘不得有道而能言者,白其本心告之万世,暧昧之谤,人将憾之,非特忠贤受抑于无穷,且俾圣朝有知人未明之损,岂细故哉,宜乎执事有意于图之也。

千载之间,士之蒙诬受诳者何限,远则司马子长以言语被刑,蔡邕以慨叹受戮;近则程叔子有贪黩之谤,涑水公遭奸党之名。其他挤于险诐之人,污于朋党之论,生不得诉冤于朝,殁不得返葬于里者,不可胜计。然其心迹卒光明于后世者,赖有明士端人断以天下之公是非,而不惑于流俗一时之私意。大者辩其诬于史策,小者表阡铭墓以示将来,是以士有就死而不恨,挫抑而愈光,以有人发扬于后也。今执事居与公同乡,学与公同道,于公有师友之义,而公之自朝退休于家也,属望于执事者甚厚。且执事者尝官太史,而以论撰之作为己任,于公之事而不有述焉,何以解后人之疑,正流俗之失,而慰公之神灵于地下哉?

虽然,公之心,不期人之白己也。忠义自信,而且尝为人言,事君犹事父与事天也,父不可欺,天不可怨,顺受之而已矣。每论古人遇贬窜而怨诽及为文过于愤激者,深已薄之,以为不达君臣之义,其素所存者如此。及乎临大故,遭大祸,视子孙之死,夷然不少见颜面,窜逐之至,若返其乡,次于江壖,端坐而逝,此其心岂以世之荣辱介意哉!其信乎己者,可以质之幽明而无怍,考诸圣贤而不愧。其于人之谤且誉,若推之以为高也,抑之以为卑也,安之而已矣。身受其患,尚无怨尤,而于事行之白不白也,复何较焉?然而某之有求于执事,而欲图公之传者,非为公计也,为诵公之文,尊公之德,而欲尽知其平生之计也。是则斯文乌可已哉!

自公之亡,天下无师,后生小子自以为高,而议公者多矣。然徐而视之,如蚊蚋之群忽已消,而公固自若。窃亦见其不量力而徒为尔哓哓也。人之贤不肖,固有定论,文章之高下亦然。近时作者渐以稀阔,在东南惟执事及徐教授耳。徐公之文简质典重,有浑然之气。然推赡畅急言极论而不竭者,实惟执事。某往与太史公论斯事,过辱特见许与,而前辈三数公,复从而推奖之。然七八年来痛自摧斥,向时之可,今索然尽矣。人持所业,殊与相见时异,惟以体乎身,见乎事,有补乎圣贤,而传之万世,此鄙陋之志,而亦太史公夙昔期望之意也。执事可无以教我乎?士气日卑,学术日趋于污下,某病废无聊,无足负荷斯事矣。惟执事善自谋,以大宣正学,上报国家,下慰相知者之望。心所欲言者,无逾于此,而当今可告以此言者,惟执事耳,故卒一言之。

[注释]① 苏先生: 苏伯衡,明学者,字平仲,别号空同子。金华(今属浙江)人。官至国子学正。后任处州教授,因事下狱而死。② 叔度: 即郑楷,号醇翁。宋濂学生,与方孝孺友善,时有书信来往。③ 太史潜溪公: 指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长孙涉胡惟庸案,全家谪茂州,中途病死夔州。④ 从者: 即左右,用意和执事相同,也是敬称。 校文: 校阅试文。指主持会试。关中: 今陕西一带。⑤ 括苍: 古县名,在今浙江丽水东南。时苏伯衡任处州教授,治所在括苍。路使: 驿使。⑥ 剿: 抄袭,袭取。⑦ 扬雄: 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官至大夫。以文章名世。作《法言》、《太玄》、《方言》等。王通: 字仲淹,隋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不见用于朝,退居河、汾之间,授徒自给。有弟子多人,时称“河汾门下”。著有《中说》。⑧ 《美新》: 即《剧秦美新》,谀颂王莽。⑨ 訾(zǐ): 非议。⑩ 资于人: 取资于人,即需要人帮助。⑪ 吾太史公: 指宋濂。⑫ 暴: 显露。⑬ “第其末年”五句: 洪武十三年,宋濂长孙宋慎受胡惟庸案牵连,与宋濂次子宋璲一并被诛。朱元璋还欲杀宋濂,因皇后及太子力救获免,全家流放茂州。第二年,宋濂卒于夔州。第: 但。⑭ 司马子长: 司马迁。⑮ 蔡邕: 字伯喈,东汉陈留(今河南杞县南)人。董卓因专权被诛,他颇有感慨,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著有《蔡中郎集》。⑯ 程叔子: 程颐,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洛阳人。理学家。宋哲宗时,曾被诬有贪黩行为而罢官削籍。⑰ 涑(sù)水公: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神宗时,官至御史中丞,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熙宁四年(1071年)退居洛阳,凡十五年。哲宗时,主持朝政,尽废新法。为相八个月而卒。绍圣间,以司马光为奸党之首,立石端明门外,号党人碑。⑱ 诐(bì): 邪说。⑲ 表: 立石书死者姓氏行谊。阡: 墓道。铭: 书写墓志铭。⑳ 白己: 为自己表白。㉑ 夷然不少见颜面: 态度平静,不稍露不满于形色。㉒ 壖(ruán): 通堧,水边地。㉓ 怍(zuò): 惭愧。㉔ 较: 计较。 ㉕ 蚋(ruì): 小虫,吸食人畜的血液。㉖ 哓哓(xiāo xiāo): 争辩声。㉗ 徐教授: 徐一夔,字大章,天台(今属浙江)人。明初参与撰修礼书,后召修《元史》,不至。署杭州教授,工文,著有《始丰稿》。

[作者]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明浙江宁海人。宋濂弟子。因其书室名“正学”,人称“正学先生”。洪武时为汉中教授,建文帝时任侍讲学士。燕王朱棣起兵攻入京城(今南京),命孝孺起草即位诏书,不从,被杀,株连十族(九族及其学生)。孝孺志气高锐,为文雄奇俊逸,纵横豪放,为人所称。著有《逊志斋集》。

[鉴赏]明开国后,朱元璋诛杀功臣,累兴怨狱。仅胡惟庸案,涉及者达三万余人。方孝孺的老师,号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亦难幸免,一子一孙死,全家被谪茂州,中途病死在夔州。孝孺的内心是凄凉痛楚的。此时闻学者苏伯衡有意撰写宋濂传记,诸般喜慰感泣之情,顿涌心头,写下这封致苏先生的书信。史称宋濂“状貌丰伟……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孝孺作为宋濂门下第一高足,更对老师人品学识无限敬仰,对后生小子无端议论深恶痛绝。故在信中,或援古引今,或直抒心曲,紧紧抓住传记能“解后人之疑,正流俗之失,慰公之神灵”的议题层层推开,铺陈尽致。文中自有一种抑郁不平之气充塞其间,其情深,其意切,其词激,其气盛。是为孝孺为文纵横奇逸之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