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葛洪《王嫱》全文|赏析|读后感
〔晋〕葛洪
元帝后宫既多①,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②。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③。于是上案图④,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⑤,举止娴雅⑥。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⑦。
乃穷案其事⑧。画工皆弃市⑨,籍其家资皆巨万⑩。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心得其真; 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并工为牛马飞鸟众势,人形好丑,不逮延寿(11); 下杜阳望亦善画,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 同日弃市。京师画工,于是差稀(12)。
【注释】 ①元帝: 汉元帝刘奭(shi世)。在位十六年。王嫱远嫁匈奴单于,在元帝十六年。后宫: 指妃嫔。②幸: 宠爱。③ 阏氏(yan zhi胭脂): 亦作“焉提”,汉代匈奴君主正妻的称号。④上: 指汉元帝。⑤应对: 应酬答对。⑥娴雅: 文雅大方。⑦重信: 注重信义。更:更换。⑧穷案: 彻底追查。⑨弃市: 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把尸体暴露街头。⑩籍: 抄没。巨万: 形容钱财数目极大。(11)不逮:赶不上。(12)差稀: 较少。
【赏析】 本文选自《西京杂记》,其书旧题刘歆撰,唐代以后,认为作者是葛洪。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自号抱扑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少时以儒家知名,后崇信道教,是东晋道教理论家。著有《抱扑子》、《神仙传》等,并托名汉刘歆撰《西京杂记》。
王嫱,字昭君,因晋朝避司马昭的讳,又被称为王明君或明妃。生于屈原家乡秭归县的香溪河畔。有关她的事迹,历史记载并不丰富,只是由于葛洪加上画工弃市的情节,才使昭君故事变得曲折复杂,富有戏剧性。为后人进一步补充创造提供了依据。
魏晋时的小说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具有“粗陈梗概”、“残丛小语”的特点。写人物三言两语,叙情节简略概括。《王嫱》较显明地体现了这个时代特点。小说主要有两个简单的情节: 一是昭君远嫁,一是画工弃市。千百年来人们同情昭君就是基于她天生丽质却落得远嫁匈奴的结局。小说写昭君“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虽只寥寥数语,但已从相貌、谈吐、气质诸方面勾勒了她非凡的才貌。这样一位艳绝天下的美女理应在后宫占有相当的地位,而现实却是那样的残酷。昭君非但未能跻身嫔妃之列、得到元帝宠幸,反而被送给匈奴做阏氏。这在有着浓厚的“华夷之辨”观念的时代,实在是一个悲剧。
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这个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从小说的叙述来看,似乎应当由毛延寿承担这一罪责。他画技高超,尤其擅长人物画,“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具有这等高超技艺的画工何以能以美为丑,妍媸不分?这一点小说开始即予以点明:“诸宫人皆贿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昭君磊落自尊的性格,遇上这种贪得无厌的画工,便成了导致她冷落深宫,最终远嫁匈奴这一悲剧结局的重要因素。而画工贪财丧义,最终也落得个身首异处、弃尸街头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直到昭君临行之前被召见时,昭君之美才被元帝发现。她那令“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美貌,使元帝相见之下,不免“悔之”。但这种“悔”,只是元帝耽于声色、神魂颠倒心理的外露,是悔昭君不能为自己所占有,悔万岁之尊竟被画工愚弄、冒犯; 而不是为更多的红颜薄命终老宫中的美女而悔,更不是为自己纵情声色、荒淫腐朽的行为而悔。“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元帝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所钟情的人被香车载往漠北而去。一种占有欲未能得到满足的恼怒,便全都宣泄到画工头上。画工有罪,但如果不是元帝“案图召幸之”的荒唐的选美方式,画工就没有可乘之机。如果不是求亲的偶然因素,画工不还是可以继续为非作歹,使众多美女深宫永巷、一灯相伴吗? 实际上,小小画工能积聚“巨万”家私,正是元帝荒淫腐朽行为在宫廷中的一种折射。从根本上说,没有元帝的荒淫和昏庸,就不会有昭君悲剧的发生。
葛洪曾把“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作为写作《抱扑子·外篇》的主要目的,我们可以说《王嫱》是遵循这一创作意图的。小说通过简略的叙述将两个主要情节加以联结,点明了二者的因果关系,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将昭君远嫁的责任推到了画工身上,同情昭君,批判画工,却放走了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