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原 文]

臣闻求木之①长者,必固②其根本③;欲流之远者,必浚④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⑤,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⑥乎?人君当⑦神器之重⑧,居⑨域中⑩之大(11),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12),斯亦伐根以(13)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14)元首(15),承天景命(16),善始者实繁,克(17)终者盖(18)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19)在殷忧(2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21);竭诚则吴越(2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23)为行路(24)。虽(25)董之以严刑(26),振之以威怒(27),终苟免(28)而不怀仁(29),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30)人(31);载舟覆舟(32),所宜深慎(33)。

诚能见可欲(34)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35)则思知止以安人(36);念高危(37)则思谦冲(38)而自牧(39);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40);乐盘游(41)则思三驱(42)以为度(43);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44);虑壅蔽(45)则思虚心以(46)纳下(47);惧谗邪(48)则思正身以黜(49)恶(50);恩所加(51)则思无因喜以(52)谬赏(53);罚所及(54)则思无以(55)怒而滥刑(56)。总(57)此十思,宏(58)兹(59九)德(60),简能(61)而任之,择善(62)而从(63)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64)其惠,信者(65)效(66)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67)。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68)之职役(69)哉?

[注 释]

①之:取消“木长”这个句子的独立性。随后的六个“之”字,作用相同。②固:使动词,使……牢固。③根本:树根。本,根或茎干。④浚(jùn):疏通水道。⑤下愚:最愚笨的人,这里是自谦之词。⑥明哲:英明圣哲的人。⑦当:掌握,据有。⑧神器之重:帝王这样的重要的职权。神器,帝位。《老子》:“天下神器”。之,此,这样。重,形容词用如名词,指重要的职权。⑨居:处在。⑩域中:天地间。《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11)大:形容词用如名词,指重要的地位。(12)戒奢以俭:状语后置,即“以俭戒奢”。戒,革除。(13)以:而,却。(14)凡百:所有一切。(15)元首,指帝王。(15)景命:重大使命。景,大。(17)克:能。(18)盖:大概。(19)盖:因为。(20)殷忧:深重的忧患。殷,深。(21)傲物:看不起他人。物,与“我”相对。(22)吴越:春秋时两个诸侯国。这里指互相敌对的双方。(23)骨肉:至亲,指父母兄弟子女。(24)行路:路人。(25)虽:即使。(26)董之以严刑:即“以严刑董之”,状语后置。董,监督。(27)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状语后置。振,通“震,威压。(28)苟免:“苟免于刑”的省略。(29)怀仁:怀念恩德。(30)惟:是。(31)人:民。为避唐太宗讳“民”为“人”。(32)载舟覆舟:《荀子·王制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覆,使……翻过来。(33)所宜深慎:应当特别谨慎的。所,结构助词,“……的”。(34)欲:动词用如名词,爱好的,想要的。(35)作:建造,大兴土木。知止:知道适可而止。(36)安人:使人民得到安宁。安,使……安宁。(37)高危:同义词连用,强调“高高在上”。(38)谦冲:谦虚。冲,虚。(39)自牧:修养自己的美德。牧,养。(40)江海下百川:像江海一样甘居百川的下游。江海,名词作状语。(41)盘游:游乐忘返。这里指出去打猎。(42三)驱:一年打三次猎。一说,围合三面,放开一路,不过分捕猎,以示仁德。(43)以为度:“以之为度”的省略。把这作为限度。(44)敬:慎。(45)壅(yōng)蔽;被蒙蔽。壅,堵塞。(46)以:来。下一句的“以”用法相同。(47)下:臣下。(48)谗邪:谗言邪说。谗,说别人坏话陷害他人。(49)黜:斥退。(50)恶:形容词用如名词,指邪恶的人。(51)恩所加:有所赏赐。(52)以:而。(53)谬赏:奖赏不当。(54)罚所及:施加刑罚。(55)以:因。(56)滥刑:滥用刑罚。(57)总:总括。(58)宏: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大,扩大。(59)兹:此。(60九)德:《尚书·皋陶(yáo)谟》所载的是:“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乱(治理,即有治民的才能)而敬(慎重),扰(和顺)而毅,直而温,简(宽松)而廉(有棱角,品行方正,有节操),刚(刚而能断)而塞(充实,不失于空疏),强(无所屈挠)而义(动必合乎义)。” (61)简能:挑选有才能的人。简,选。能,动词用如名词,指能人。(62)善:形容词用如名词,指好的意见。(63)从:听从,采纳。(64)播:广施。(65)信者:诚信的人。(66)效:献。(67)垂拱而治:垂衣拱手,无为而治。垂,垂衣,拱,拱手。(68百)司:百官。(69)职役:职务。

[译 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牢;希望水流得远,一定要疏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积累恩德和道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扎得不牢却盼树长得高,我虽然是最笨的人,也知道这是不行的,何况对于那些英明圣哲的人呢!君王执掌着

帝王这样重要的职权,占有着天地间这样重要的地位,(如果)不记取身处安乐时要想着可能发生的危难,用节俭来戒除奢靡,这也就是砍伐树根却想求树木茂盛,阻塞水源却希望水流长远啊。

所有的君主,都承受了上天的重任。开始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坚持做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夺取天下容易,保有天下却很难吗?(这是)因为君主处在深重的忧患中,一定会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而) 达到目的以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傲视他人。(待人能)竭尽诚心,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双方也可以团结成一体;傲视他人,那么亲骨肉也会成为路人。即使用严刑峻法去督责他们,用威严怒气去吓唬他们,最后(能)免于惩罚却不会怀念(君主的)仁慈,外表恭顺可是内心不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百姓(的怨恨之心)。(百姓就像江河湖海)既可以托起帝王这只船,也可以叫它覆没,这是应当特别谨慎的。

如果能做到:见到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要知道满足来警惕自己;打算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使人民能安宁;考虑到自己身居高位,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身的修养;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像江海一样甘居百川的下游;喜好游乐,就要想到国君每年打猎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要想到既要慎始,又要慎终;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虚心来听取臣下的意见;怕偏听谗佞的话,就要正心修身来斥退邪恶小人;有所赏赐时,要想到不能因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施加刑罚时,要想到不要因为发怒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个“想到”,发扬光大古人要求的九种美德,选拔贤能的人加以任用,择取好的意见加以采纳,那么聪明的人就会尽量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献出他们的忠心;文武都有贤才可用,君主就可垂衣拱手而致太平。哪里用得着自己劳神费力,(去)代替百官的职事呢?

[鉴 赏]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奏议中的名篇,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第一步,提出问题。作者以木必固根,流必浚源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引出正题:“思国之安”的国君,“必积其德义。”由于人君执掌着最高权力和所处的重要地位,如果国君不能“居安思危,戒奢以检”,想要让国家长治久安,只能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的妄想。第二步,分析问题。作者从对分析人君“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历史现象入手,指出“守之难”的关键在于国君在得志后,不再“竭诚以待下”,极易忽视“纵情以傲物”的严重后果——民怨,不懂得人民的力量像汪洋大海,既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结果不得善终。居安怎么能不思危呢?第三步,解决问题。居安思危思什么?作者概括为“十思”。其核心是:为治国安民必“正身”“自牧”。做到自觉地戒奢侈,戒骄傲,戒放纵,戒听信谗邪,戒赏罚不公。唯其如此,才能广纳贤能,垂拱而治。全篇以一“思”字贯穿,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

文章深寓哲理,词锋犀利,其中许多对偶句、排比句,都是令人刻骨铭心的箴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