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原 文]

王子猷①、子敬②俱病笃③,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④都⑤不闻消息?此已丧矣⑥。”语⑦时了⑧不悲。便索⑨舆⑩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11)琴,便径(12)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13)不调(14),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15)良(16)久。月余,亦卒。

[注 释]

①王子猷(yóu):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之兄。②子敬: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字子敬。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书法名家,与王羲之并称“二王”。③笃;(病)重。④何以:即“以何”,为什么。以,因为。⑤都:全,总。⑥此已丧矣:“此子敬已丧矣”的省略。此,由此看来。⑦语:说话,动词。⑧了:完全。⑨索:要。⑩舆(yú):轿子。(11)好(hào):爱好。(12)径:径直。(13)既:已经。(14)调(tiáo):协调,这里指调试出和声。(15)恸(tòng)绝:悲痛欲绝。(16)良:很。

[译 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而子敬先死。王子猷问身边的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

敬的)消息? 由此看来(他)已经死了。”(他)说话时(似乎)毫不悲伤。便要来轿子去料理丧事,一路上(他)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就径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可是)琴弦已经调不出和声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离开了人世。

[鉴 赏]

每当读到子猷心知最亲近的人已离世而“不悲”而“不哭”时,我们必然觉得此人太不近人情,哪里会想到这是作者故意设置的一个悬念呢?设置悬念是激起人们阅读兴趣的一种好办法。不过,悬念的设置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合乎逻辑。如果前文不写子猷亦“病笃”,为了去奔丧,不得不抑制自己强烈的感情;不写子敬的死,起初只是出自子猷因老是听不到子敬的病况而做出的推断,而并非确讯,岂不抹去了子猷对子敬仍可能在世的热切的哪怕是不切实际的祈望。正因为如此,当我们读到文章末尾子猷为子敬“人琴俱亡”而“恸绝良久。月余,亦卒。”时,我们才会深深感到在子猷“不悲”“不哭”的火山下奔突着多少炽热的岩浆。